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清朝后妃份例详细布匹 > 第80章(第2页)

第80章(第2页)

②《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条,第5册,第2754页。

③《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二日条,第5册,第2755页。

④关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降位的情况以及干预国政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见恪顺皇贵妃条。

⑤唐海忻:《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52页。

⑥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79、80页。

总之,她的整个外表与高贵的身份很不相称。脾气似乎还好,但既不聪明又不善于待人接物,宫里的女人一般都不怎么喜欢她,更谈不上具有皇后《孝定景皇后)那样的魅力。”①曾经短期在宫内服役的容龄则形容她:“平日总不说话,有时只是笑笑而已。虽然她在名义上是一位皇贵妃,可是我看来大家对她很不恭敬。我在宫里多年,从来没有见慈禧对她说过一句话。”信修明则说,因为“同命相怜之感”③,温靖皇贵妃和孝定景皇后的关系处得不错。

[宫廷生活?宣统及小朝廷时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德宗和孝钦显皇后先后崩逝,宣统帝即位,外由其生父和硕醇亲王载沣主政,内则由孝定景皇后主掌,温靖皇贵妃则过着平静的寡居生活。民国二年正月,孝定景皇后崩逝,导致小朝廷内后宫的势力矛盾发生变化。

当时的后宫中分为以献哲皇贵妃居首的穆宗遗孀和以孝定景皇后居首的德宗遗孀两派,宣统帝承继了大统,在宗法上,他是承继穆宗,兼桃德宗,所以两派在法理上均有“母权”。但是穆宗的嫡后孝哲毅皇后已故,德宗的嫡后孝定景皇后仍在,在嫡庶的明确区分之下,德宗遗孀一派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因为温靖皇贵妃性格比较温和,所以与穆宗遗孀三位太妃的关系还算不错,她们称呼温靖皇贵妃为“胖妹妹”④。而在民国二年正月孝定景皇后崩逝之后,两派的名分一下子势均力敌,便展开了以宣统帝“母权”为目标的争斗,各种拉拢宣统帝以及遗老大臣们,并且积极将与自己有关系的闺秀嫁给宣统帝为“皇后”。

在这场争斗之中,最开始是以献哲皇贵妃一派领先的,毕竟献哲皇贵妃“很有笼络人的手腕”⑤。但是从民国八年开始,情势为之一转,温靖皇贵妃开始占据上风,这主要是因为她成功拉拢了宣统帝本生父和硕醇亲王载沣

——————————

①[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第34页。

②容龄:《清宫琐记》,《在太后身边的日子》,第255页。

③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80页。

④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4页。

⑤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4页。

一家,特别是宣统帝的本生母和硕醇亲王嫡福晋瓜尔佳氏,具体的方法即是以太妃的身份帮助她一起联系复辟事宜。溥杰这样记录道:“从此她(温靖皇贵妃)不仅和我母亲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就连她的大总管刘承平和我母亲的亲信太监张金,也搞得火热。原来,她们是通过这两个太监,利用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袁得亮,曾是我外祖父荣禄的旧部的关系,竟和奉系的一些人勾结起来,想借用奉系的力量来搞复辟,以便自己独占‘母权’,坐上太后‘宝座’。当时因我年幼,虽不知道他们勾结的具体情况,但也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如从张金同我母亲的谈话中,经常听到奉天、张作霖等等这样一些名字,我母亲也经常同瑾妃密谈到深夜。有一次,听说奉系于冲汉的儿子于静远,还曾悄悄地到宫中来过,由刘承平负责接待,并在刘的住所吃到了瑾妃赏的丰盛佳肴,临走时瑾妃还有赏赐。也是在他们的策划下,张勋的女儿还几乎和我定亲,只是因为‘命相不合’才作罢;但瑾妃就立将自己最宠爱的二侄女和我配了婚。有一次,我因看到瑾妃与我母亲的来往异乎寻常,曾问我母亲:‘您和端康主子商议什么秘密事?’她说:‘现在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言罢颇露得意之色。”①

对于这一时期的温靖皇贵妃,一些当事人留下的记录依然记载她性格和蔼,待人亲切。如溥佳记录称,温靖皇贵妃“开通一些”,说话比较亲切,其特别喜好美食,有专门雇用的名厨,“不但果桌做得最好,烹饪也颇出色。每逢她的生日,王公旧臣都喜欢吃她赏的那一顿饭。据太监说,这样的好饭她还不满意,经常派人到‘天福号’买酱肘子供她吃早点”。②温靖皇贵妃的本家侄子唐海忻也记录她和蔼,且“最爱喝青果茶”“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③。当然,所谓的“开通”和“亲切”都是相对的。在外籍教师庄士敦发现宣统帝视力不好,建议宣统帝配眼镜的时候,温靖皇贵妃就极力反对,“认为外国医生只会为皇帝配眼镜,而皇帝戴眼镜是绝对不可以的”。④在宣统帝的记录中,温靖皇贵妃也全无“亲切”的形象,而是“在有意无意之中,模仿起西太

——————————

①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6页。

②溥佳:《清宫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16页。

③唐海忻:《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49页。

④[英]庄士敦著,张昌丽译:《紫禁城的黄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5页。

后、隆裕太后来……骄傲跋扈”。①出现这种印象差异,其实是因为自从民国八年温靖皇贵妃在太妃斗争中逐渐得势以来,随着和醇亲王府的关系愈发紧密,其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宣统帝,大有“母后”的架势,并且最终在民国十年间接逼死了宣统帝的生母和硕醇亲王嫡福晋瓜尔佳氏。关于这个事情,宣统帝和溥杰都留下了记录。

宣统帝的记录称:

在我十四五岁时,端康太妃由于我追逐时髦,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并打了两个太监每人二百大板。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之后,她便数仿起西太后对待光绪的老办法,每天派她宫中的六七名太监,轮流地来“服侍”我,其实就是派他们来做监视我的“特务”。我当时敢怒而不敢言,直到有一天,我真觉得有些按捺不住了,便借机和太监大闹起来。太妃知道……便知趣地把“特务太监”撤走了。

有一天,端康下了一道命令,把太医院的御医范一梅开除了。我听到此事后非常气愤,当然这也和我平日对于她的种种不满有关……我于是就给她下了个结论:她本是一个妾的身份,而不是妻的身份,并不能算是我的母亲。现在她既这样对我毫不客气,我为什么要怕她呢?于是我愈想愈可气。但是在那家长制度凛然不可侵犯的宫廷中,我还不敢下定决心,当面去质问她,便把此事告诉了陈宝琛,并和他作了一番商量,而他居然赞成了我这样做。于是,我就鼓足了勇气,到她那里质问她为什么开除了范一梅。当然她是不会向我让步的,于是我们母子便闹翻了脸争吵起来。我粗暴地扬言不承认她是我的母亲。我表明了这种决裂态度之后,便愤愤地回去了。端康太妃盛怒之下,把我的祖母刘佳氏和我的生母瓜尔佳氏叫到宫里来,并迁怒于她们,对她们作了严厉的斥责。她们在这种情形下,也只得向太妃赔礼,但太妃还不甘心,把我父亲载沣和各王公大臣全都叫进宫来……最后,我还是在我祖母和母亲的努力说服下,才勉强地到端康面前下了一跪,并且认了错,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

——————————

①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第104页。

可怜我的母亲在她临回家去的头一天,还来看我,并谆谆嘱咐我尔后千万不要再做这样鲁莽的事,我也对她表示了今后一定不再如此。我却万万没想到。我的母亲在回家之后的第二天就吞服鸦片自杀了。①

溥杰的记录则说:

溥仪十五岁那年,因受他的英语教师庄溥仪庄士敦的影响,很想买些舶来品装饰时髦,就命李延年、李长安两个御前小太监给他买了些洋袜子之类的东西。不料瑾妃闻知,却认为违犯了“祖宗家法”,立命我父亲载沣进宫,大加申斥。那时,我们恰好又在那里会亲,亲眼看到父亲被申斥后面色苍白、颓然退出去的情景;还听到那两个小太监挨打时的竹板声和号叫声。接着,瑾妃又把溥仪叫来,亲自训诚了一通;我母亲则在一旁敲边鼓,使这时的溥仪,确有当年光绪的狼狈处境。瑾妃为了控制溥仪,每日还将自己的亲信太监派去“伺候”他。其实,这与其说是去“当差”,侧不如说去“监视”更合乎事实。……就这样大约过了一年的“风云酝酿”时期,将仪终于在帝师陈宝琛的支持下,借着瑾妃斥革太医范一梅为借口,到瑾妃处大吵大闹。瑾妃召集了王公近臣来压制溥仪……结果这次“宫中会议”,只好在王公近臣的抹稀泥和溥仪针锋相对地还击之下,草草收场,毫无结果。不仅如此,听说溥仪事后也把这班人马找来,大喊大叫了一通。在这种情况下,瑾妃深感自己力薄势单,终于从“太后梦”中醒来,从此消沉下去了。而我母亲也在这种情况下,觉得既对不起瑾妃,又认为已无法再使溥仪就范,就给我写了一封遗书,吞生鸦片、白酒自杀了。②

实际上,温靖皇贵妃并没有像溥杰所说的“从此消沉下去”,依然和另外几位太妃围绕着“母权”进行争夺,特别是在民国十一年为宣统帝挑选“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