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辛者库,或称辛者库人丁,在拥有正式旗籍的旗人之中,身份最
——————————————
(接上页)内务府中尤其明显,卫氏很可能即是觉禅氏所使用的单字汉姓。而在清中后期,良妃家族也自称姓伊尔根觉罗氏,单字汉姓为“赵氏”。
①此段觉禅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顺天乡试同年齿录》《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
②《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61,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条,《清实录》,第6册,第572页。
③满文奏折,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档案号:04-02-002-000206-0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谨按,对于“管领下人”和“辛者库”之关系,学术界尚有争论。一派学者认为,“管领下人”即为“辛者库”,两者完全等同。另一派的学者认为,“管领下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辛者库”,另外一种是非“辛者库”。在近两年,随着对内务府档案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清代内务府户口档案之中,对于管领下人是“食口粮人”还是“不食口粮人”有着十分明确的区分,由此可证管领下人的确分为“辛者库”和“非辛者库”两种。但是,对于“辛者库”的待遇、仕途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为低下。故而,在清初时,凡是内外佐领下人犯有重罪时,所获之处罚经常为“罚人本旗辛者库”,即改入辛者库旗籍。以顺治十七年镇江失陷为例,镇江失陷之后,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①败绩遁走,清廷对他们的处罚即是“蒋国柱免死,革职,与本王下为奴。管效忠免死,革提督并世职,鞭一百,发包衣下辛者库为奴。俱籍没家产。”②所以,八旗内部有一种对辛者库的贱视偏见,尤其以清初最为强烈。在顺、康时期的上谕和档案中,常能见到皇帝或官员辱骂辛者库旗人的内容。如康熙五十一年办理托合齐结党一案时,圣祖申斥与犯诸人道:“迓图,系高丽之贱俘,为安亲王属下辛者库。因王厚待之,朕不次擢用,授为都统。……都图、皂保、武拜、张伯良,俱系辛者库,贫穷下贱,并非守分安静之人。”③可见一斑。
有清一代,出身为内务府管领下人的后宫主位并不罕见,但是由于清代内务府管领下人是辛者库与非辛者库的统称,一般记载旗籍时,大多只记为“某旗管领下人”,很难具体得知其家族为食口粮的辛者库还是不食口粮的非辛者库。故而,圣祖良妃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明确为辛者库出身的后宫主位。应指出的是,良妃家族虽然属于八旗正身旗人内身份最低的辛者库旗籍,但是其家族在清初即出任内务府中级职官,并且久为宫廷效力。良妃之父阿布在内管领任上去世时,为挑补继任内管领之事,圣祖还专门下达旨意称:“都尔柏、塔布鼐、阿布鼎等,皆效力年久,著将其子弟查明后呈奏。”最终以塔布之子、阿布之侄塔汉继任为内管领,④可见对良妃家族之关照。整体而言,除属辛者库旗籍一点之外,良妃之家族门第,与圣祖后宫中其他出身包衣旗籍之主位相比,其实并不逊色多少。
从康熙朝初年的档案来看,良妃家族之旗籍为正黄旗包衣第三参领第二管领,良妃之父阿布鼐、堂兄塔汉、胞兄阿林,均担任过此管领之管理员。而在世宗即位之后,曾降旨调查几位母妃之旗籍、家属。内务府回奏称,良
————————————
①谨按,蒋国柱与管效忠均原为汉军旗人。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33,顺治十七年三月辛未条,《清实录》,第3册,第1030页。
③《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50,康熙五十一年四月乙丑条,《清实录》,第6册,第474页。
④《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八年正月十七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妃家族旗籍为“正黄旗包衣五格管领”①,亦即正黄旗包衣第一参领第二管领。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其后,世宗特令良妃家族从正黄旗包衣抬出,因人数不足,暂时编为正蓝旗满洲半分世管佐领,②可能是直接拨为和硕廉亲王允禩之属人③。至雍正四年允禩获罪之后,良妃家族则又被拨回原旗,再次成为正黄旗包衣辛者库旗籍。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圣祖挑选了一批内务府秀女。十二月初五日选中四位秀女,初六日又选中四位秀女,圣祖命她们八位在同月十三日入宫。这八位内务府秀女之中,即有良妃以及后来的孝恭仁皇后和定妃万琉哈氏。其中,良妃与定妃是在十二月初五日被选中的,孝恭仁皇后则是在十二月初六日被选中的。良妃的秀女档案为:“硕礼管领饭上人阿林之妹双姐。寅年。十四岁。大者已熟,小者未熟,无疮、气味。满洲。”④
良妃入宫之后,是否充任过官女子,是在何时、以何情况被圣祖收为后宫主位,目前尚不清楚。康熙二十年二月,她为圣祖生下第十六子允禩,后来序齿为八阿哥。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内务府为新封的两位嫔位分派内管领。⑤结合前后信息来看,这两位嫔位即是已经生育皇子的良妃和敬敏皇贵妃。至于良妃在此之前的位分等级,目前尚不清楚。
康熙三十九年,良妃作为第二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最后,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薨逝。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在康熙五十一年内务府办理良妃丧仪时曾经提及:“查得,去年十一月十六日奏信之内,有‘若良妃事出,送至花园⑥,待满百日之后,将奉往陵寝安放等事另行议奏。”等语。”⑦表明良妃在生前已经晋封为妃位。而在康熙四十
——————————
①《口奏绿头牌及白本档案》,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32页。
③谨按,和硕廉亲王允禩分府之后被封入正蓝旗。
④《奏销档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⑥谨按,此“花园”位于朝阳门外。
⑦《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六年的宫分档案内,良妃仍只是嫔位。①由此可知,良妃晋封妃位是在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五十年之间,具体时间则不明。
根据《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记载,在雍正四年二月时,多罗诚隐郡王允祉、和硕恒温亲王允祺和硕淳度亲王允祐联名上奏,提及圣祖曾就允禩不孝不义之事面谕他们兄弟三人,其中有一条为:“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允禩亦不尽心医治。”②满文原折之内容与其基本一致,只是更加口语化,较为生动一些。由此可看出,在良妃薨逝之前,由于允禩谋求储位等举措,使得良妃之处境相当尴尬。
[封谥释义]
良妃的封号为“良”。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liyang”③。至良妃薨逝之后,其封号自动变为谥号,遂重新意译作“nomhon”④,意为“循良”“老实”。
第七节清圣祖康熙帝后期的有号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