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行业
《归溪十二里》的主角是“行业”。我想为每一个角色安排一种行业,以此铺陈故事。
而五六里的行业必须有点儿铜臭味。
说道“富”,就不得不说“钱”。在古代与钱息息相关的行业之中,典当铺子一定是我最感兴趣的题材。记得从小到大看到过的影视作品之中,当铺老板向来都是负面形象,大多肥硕大耳,阴险狡诈,吝啬冷血,还有一手见风使舵的绝活。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当铺”二字,人们的第一印象也无非是“破财”、“敲诈”、“趁火打劫”之类。
为了把当铺行业写得详实,我特地借来几本相关书籍,粗略看了看中国古代当铺的发展史,结果收获甚丰,增长了不少见识,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笑。直到现在,我依然十分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个题材,不然就错过了老祖宗们许多有趣的历史。
最令我惊讶的一个发现,大概就是当铺的起源——寺庙。
在当铺行业形成之初,其实并不像小说影视里面描绘的那样招人憎恨,恰恰相反,它是作为慈善机构出现的。
汉唐之间,佛教成为当时的主要宗教派系之一,香火极盛,每年都有大量的王公贵族捐献财物,日积月累,成了一笔财富。寺院便用这些财物施善济民,宣扬佛法,只可惜渐渐地演变成了重要的敛财手段,从此改变了当铺的经营涵义。在【怀颖】的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不少人质疑我写的和尚形象太过败坏,但是其实在真正的古代寺院(除了有名的大寺之外),多数是逃避徭役、没有饭吃的穷人出家为僧,素质相对低下,绝对没有人们口中所说的“仙风道骨”,而佛寺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也非常普遍。佛祖在上,我发誓我真的不是故意毁坏佛家形象的,默默望天流泪。
《归溪》虽是架空,不过绝大部分的时代背景都是遵照魏晋南北朝而定。魏晋正好是佛教鼎盛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兴起“当铺”这种说法,而是普遍称为“质库”或者“典铺”。文中两种叫法都有使用,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困惑,于是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文中提到的当铺暗语,有一部分参照了资料中北京以及天津地区明清时期的用语,剩下的都是自己一边琢磨谐音一边瞎掰出来的,不必当成什么很有学问的东西来看,笑。
+++++
靳珠接管的金铺行当,在这部小说里面并没有进行很详细的描述,不过在写作过程中也参考了不少有关传统首饰工艺的书籍。看了之后的最大感受就是,痛恨自己试一个小老百姓,没有钱买下那些做工精湛的簪子,手镯,戒指等等,泪流满面。老祖宗的手艺真的非常出神入化,明明在没有机械和电脑制图工具的古代,却能利用有限而又简单的资源进行创作,令我十分钦佩。
如果日后能有机会再写一次金匠这个行业,我希望可以写得更深入,更细致一点,把这个行业的历史也呈现给大家。
+++++
关于人物
在略略读过历史之后,我希望可以写一个没有违背当铺行业初衷、行善助人的当铺老板,当即便决定用在五六里的支线里面就,于是就有了蔡申玉这个人物。
看过《归溪》,使得两个故事之间互相有关联,看暗线剧情的时候不至于太过跳跃。
许多人问我,“财神鱼”这个绰号是怎么想出来的?
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有给小鱼起绰号,倒是早早定下来他的名字“蔡申玉”,结果打字的时候突然发现可以拼出“财神鱼”这样有趣的谐音,觉得非常符合他的职业,于是毫不负责的用了,笑。
在有了“财神鱼”之后,我绞尽脑汁想给另一位主角起一个可以与之匹配的名字。想来想去,唯有“金猪”够气派,够富贵!这才出现了金光灿烂的靳珠哥哥,进而引出了靳家“金”、“银”“珠”、“宝”四兄弟,大笑。
谁知起了名字之后发现原来不仅“财神”和“金”搭配,原来“珠”和“玉”更加成双成对,自己愈发萌得默默流泪:他们果然是天造地设。
至于让靳珠成为金匠,完全是为了让这种天造地设的感觉更加深刻,捂脸。
+++++
当铺老板和金匠的组合确定之后,本来并没有打算把两个人写成兄弟。
【怀颖】最早对两人的定位是同窗,故事也是从夫子开的学塾展开,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变成了伪兄弟文了,默默擦汗。因为身份改变,于是有了靳家金匠,靳家姨娘,靳家兄弟,念善老爹等等辅助人物,整个故事的走向也从一开始的轻松路线一百八十度转变,走上了悲情路线……
即使魏晋男风盛行,我想两个男人真正厮守一生还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在非常重视“忠孝”的古代。
在以往读过的一些古风耽美作品中,家庭伦理的这一层羁绊似乎被弱化了,或者被忽略了,因此,想在这篇故事里面尝试一下分量比较重的描写。小鱼小猪并非生活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他们被设定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中,所以家庭观念比一般人重,尤其对于亲生父母不在身边的小鱼来说,更是如此了。
与萍水相逢不同,青梅竹马式的爱情对我而言更加难写。一方面,两人相处的日子太久,彼此都已经非常熟悉对方,知道对方的生活习惯,也就失去了一层神秘感,带给读者的感染力往往没有那么激情,那么怦然心动。另一方面,青梅竹马所面对的家庭阻力更大,因为越是和长辈们亲近,越是不忍心伤害他们,不忍心打破那种平衡。小鱼小猪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