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老朱没好气道,“他若是不开口的话,确实有点大儒之风,一开口就把自己粗鲁的性子给暴露了。所以小子,你以后若是想当大儒,还是学学佛家修修闭口禅吧。”叶瑾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这老头。是不是吃饱了撑了?!怎么在你嘴里就听不到一句好话啊。老朱端起茶杯也喝了一口,确实要比刚才的好喝多了。不过他的嘴巴上却依然不饶人,继续道,“而且小小年纪就只知道享受,以后若是身居高位了,也一定是一个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为国操劳的贪官。”“老头啊,我这叫苦中作乐好伐?!就朝廷给的那点俸禄,我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还说我只知道享受?!你看我连师爷小厮都请不起了,而且你再来蹭吃蹭喝,小侄就得借钱度日了。”叶瑾没好气道。关于俸禄的事情,老朱早就和叶瑾争论过了。因为辩论赛没有辩赢,所以老朱这会儿也懒得和叶瑾继续废话。冷哼一声之后,拿着茶杯继续品茶。但是叶瑾可没有打算放过他。继续悠悠说道,“这也是为何朝廷和陛下年年整顿官场,严打官员贪腐,但是贪污受贿的官员依然如过江之鲫05—样,杀之不绝的原因。”叶瑾摊摊手,接着道,“因为就朝廷给的那点俸禄,真的养不活一家老小,要是不贪污还能怎么办?!眼睁睁的看着一家老小被活活饿死!?”老朱这下忍不了了。一巴掌拍在桌案上,怒道,“既然嫌朝廷给的俸禄少,那你为何不辞官不做?!而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叶瑾双手一摊,无奈道,“之前就跟你说过了,小侄已经去吏部辞官几次了,不获批我能怎么办?!”气的老朱吹胡子瞪眼睛。而徐达则端着茶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的法子。”叶瑾逼逼叨叨道。徐达见他说的过分,赶紧轻咳一声,道,“臭小子,有什么建议就直接说,干嘛要把陛下和朝堂诸公牵扯进来?!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连‘为尊者讳的道理都不懂,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老朱则黑着脸,打断徐达说道,“让他说,我看他狗嘴里到底能不能吐出象牙出来。”“本来就是…”叶瑾继续说道,“就拿小侄也举例子,小侄乃是正七品官员,年俸90石粮食,折算成银两的话也就二十来两银子而已。如果不是小侄的能力强,一人能抵几个人用,用不着请师爷和幕僚,家中也只有婵婵需要养活,要不然您觉得这点俸禄够不够小侄花?!”老朱和徐达自动过滤掉他话里‘自吹自擂的成分。。他们二人不得不承认,叶瑾11说的真的有几分道理。现在大明一个小康之家一年的收益也在二三十两银子左右(明朝前期主要货币是铜钱和宝钞,但是为了让各位看官老爷看的清楚,所以在描述的时候小贱君会用银子来换算,但是真正涉及到税收和交易的时候,小贱君还是会用铜钱的货币单位,也就是文和贯来换算)。一个七品官员一年的俸禄还不如一个小康之家的收益那么多。那么读书人寒窗苦读几十年为了什么?!更何况。官员可不是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有丫鬟仆人服侍,而且还得请幕僚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这些幕僚和师爷就跟后世的秘书一样,是不可替代的存在。还有同僚之间的人情往来…诸如此类,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是华夏历史上官场贪腐最严重的一个朝代,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把官员的俸禄定的太低了。官场有句话叫做千里当官只为钱。’不是每个人都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所以纵观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只出了一个海瑞海青天。甚至朱元璋后面的皇帝也默许官员贪污。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的老祖宗将官员的俸禄定的太低了,但是皇帝又需要官员替自己干活,所以就只能默许官员贪污受贿。只要官员有能力有才干,贪点银子算不得什么大事。比如说地方官府每年都会给朝中各衙门的官员上供冰敬’、‘炭敬”。而地方官府又在收税的时候搞幺蛾子,搞出“淋尖踢斛“和“折色火耗’等前所未有的贪污形式。所谓的“冰敬’,就是指夏天的时候各地官员孝敬银子给朝中重臣和各衙门的官员,让他们不会饱受炎炎夏日酷暑之苦,有钱去买冰块降暑。至于‘炭敬’,和“冰敬”如出一辙,也是各地官员在秋、冬季节孝敬银子,让朝中大员有钱购买木炭取暖。但是这些地方官员的俸禄也不高,怎么会有银子孝敬朝堂诸公啊?!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地方官员有的是捞钱的路子。其中最典型的捞钱手段就是所谓的“淋尖踢斛和“折色火耗’。,!所谓“淋尖踢斛!,是指百姓在上缴赋税的时候官员的一种贪污手段。明朝纳税主要是以实物为主。换句话说,就是主要以缴纳粮食为主。而斛是一个类似于大酒杯的容器,百姓在缴纳的时候,先把粮食倒在斛里面。这样的话,现场收税的官员和小吏就可要检查质量看粮食的成色。按照纳税的规定,官府是要求百姓把斛子倒满。斛的上面还有一个圆锥体状的尖,等百姓将粮食倒满之后,这时候管事的小吏上去猛提一脚(这种粗活一般不是官老爷们去做,而是有小吏代劳),将斛尖上的粮食给踹了出来,但是斛子不倒。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回收,算是运输和保管中的损耗。然后百姓再倒粮食进斛尖之中。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而被踢出来的粮食就成了官府里官员和小吏们的合法收入来源了。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收税的小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就跟武侠小说里练武一样,需要日日修炼才能掌握这一绝技,就为了在收税的那一天展示绝技。等到了交粮纳税的这一天,收税的小吏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只要斛已经装满,他们便凝神屏气,闭目深思,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冲到斛前,拼命一踹(不拼命不行啊,踹下来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老百姓带的粮食如果不够交公,只能回家再拿,自认倒霉。至于‘折色火耗”就比较简单了。因为官府征收赋税不只是征收实物,有时候也会征收银子或者铜钱。但是华夏自古以来都缺乏贵金属,金银铜矿的数量比较少。为了能让银子和铜钱作为货币在市面上流通,所以官府在铸造货币的时候都会往银子或者铜板里加一些铅或者别的金属。民间铸造银子或者铜块的时候同样如此。这就导致了银子和铜钱的成色不足。所以官府在收取银子或者铜钱作为赋税的时候,熔断碎银或者铜板会有损耗,损耗的这部分就由老百姓承担。至于损耗多少,官府说了算。老百姓没有发言权。总而言之,都是变着法的薅老百姓的羊毛。关键是以上的贪污手段,都是被朝廷认可很默许了的。除了洪武年间,这些花式各样的贪污手段几乎遍布整个大明官场,就连那些青史留名的贤臣在贪污方面也不逞多让。明朝两百多年,唯一的清官估计也就海瑞一个人了吧?!那么明朝的皇帝为什么不学清廷的雍正皇帝,采用787高薪养廉的养廉银"制度。一句话:祖训不可违背。所以大明的皇帝知道自己手下的官员贪污成风,但是依然捏着鼻子认了。没办法。不让官员贪污的话,估计就没有人替自己干活了。而且就算是自己下旨意严打官场贪污腐化,估计下面的人也是阳奉阴违。毕竟连精力充沛,几乎事无巨细的太祖朱元璋,老朱同志在严打几十年的官场贪污之风之后,也对日益糜烂的官场无可奈何。最后只留下了一句‘吾欲除贪官污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慨。当然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得寸进尺也是人类的本能。清廷的雍正采用“养廉银制度治理官场贪腐,也只是让清朝的官场暂时清明了几十年而已。等到他儿子乾隆登基称帝之后,清廷的贪腐之风不亚于明朝。甚至还出了华夏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而且历朝历代,贪官蠹役都存在的。就连两宋曾以高薪养廉,也出了蔡京这样的大贪官。所以如何即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窝边草,这真的是一个无解的历史难题。当年明月所着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是一本十分优秀的历史科普书籍。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叶瑾在上辈子的时候自然是拜读过这本书的。叶瑾对书中的大部分观点都是比较认同的,但是作者说《空印案》和《郭桓案》两大案可能是冤案这一点,叶瑾却不敢苟同。:()大明:我在明朝当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