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则是更现实的层面,若不分家,家中人口只会越来越多,姜家不过就那么几间铺子,哪来办法像蔡家,陈家那样养百口主子,所以老祖宗才定下这规矩,儿子们想到一定的年纪就得自立门户,自然上进些,而本家人口得以控制,才能继续绵延下去。
姜家百年以来都一直维持着这种方法,但到了这一代,却有了意外。
姜老太爷有两嫡子,长子姜起,次子姜岳,兄弟俩虽然没有大智慧,但胜在有自知之明,行事谨慎,没想到姜岳成亲在即,却在酒楼莫名其妙被杀了,后来才知道是刚巧他的外貌衣着跟另个人有点像,杀错了。
问题来了,姜苏两家婚书已写,有媒有聘,现在新郎却没了,苏家女儿是嫁还是不嫁?
姜家自然是希望苏家三姑娘上花轿,这样姜岳就是有妻子的人,初一十五有人上香,感觉上没那样可怜。
等姜起的长子成年,大房的孙子出生后,再让他兼祧二房,娶妻生子再来一遍,如此姜岳就有了孙子——
算盘是打得很好,但苏三娘不肯。
苏家也是有下人仆妇服侍的,她身为嫡女何必捧着牌位成亲,大黎朝也没有逼着闺女守望门寡的律法,苏三娘不愿意就是不愿意,即使苏家想跟姜家结这门亲,也没到牺牲个女儿换关系的地步。
后来苏六娘说她肯,条件是姜家给她一千两,苏家把她生母阮姨娘休掉,连带幼弟一起出户。
姜家打听了一番,这苏六娘会音律,善刺绣,品行端正,除了年幼时生过大病,身子弱了些,其他倒是没什么问题,但姜家让她过门又不是为了子嗣,身体不好又有什么要紧,马上就同意了,一千两换个媳妇,划算。
苏家也没多为难,苏老太年迈,苏大老爷过世,家里现在由苏大太太当家,阮姨娘本就看着讨厌,庶子更是跟她没关系,于是寻得好日子,苏家休了阮姨娘,阮姨娘从此成了阮大娘,苏六娘安置好母亲跟幼弟之后,披着嫁衣上花轿,成了姜二太太。
姜老太爷跟姜老太对这个媳妇是很满意的,很乖巧,从不惹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院子里看书或者做女红,家里若是宴客,请了戏班子或者说书先生来讲段子,也不曾见她出来透气看热闹。
倒是有次姜老太不忍心,跟她说这次宴请的都是很亲的亲戚,出来看看热闹无妨,苏六娘笑说,自己是寡妇,还是别出去惹人非议,大房的姑娘们都逐渐长大,再过个两三年就得开始说亲,女子名声至为重要,她这叔娘帮不上就算了,至少不能添乱。
姜老太爷跟姜老太简直太满意这媳妇了,一千两真值。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姜老太爷走了,姜家守丧一年后,慢慢又恢复生活,大房长子姜少齐娶妻柳氏,大小姐姜宝珍出嫁,二小姐姜宝珠订亲。
柳氏运气很好,一举得男,姜老太看着金孙,一边开心,一边开始打算着二房的子嗣。
当初没让姜起一子两祧,主要还是礼法问题——姜苏两家婚事定得早,是门当户对的正经婚事,男方早逝,女方愿嫁,对两方来说都是佳话,表示男方有德,女方有贞。
这种情况下,若苏六娘过门为二太太,姜家却让长子帮忙传宗接代,那男方家里会沦为笑柄,表示这户人家没有礼仪。
于是,姜老太只能等到孙子长大,婚书上写明是兼祧亲事,有理有据,才能让宗族帮忙留后。
对姜起的妻子卓氏来说,儿子不过借给二房一阵子,有好无坏,但对柳氏这大奶奶而言,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大房又不只姜少齐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庶子姜少轩啊,在她的想法里,直接把庶子过继二房不是最快,这样早逝的叔叔不只会有孙子,还有儿子。
她把想法跟婆婆卓氏提了,原以为会被称赞,却没想到被劈头盖脸骂上一顿——姜岳虽然已经不在,但他那份钱产还是在的,而且已故的姜老太爷因为心疼儿子早逝,还添了不少,与其让庶子过继,让庶子拿去,不如让姜少齐一子两祧,到时候继承姜家大房祖产的是她的亲孙,继承二房钱产的也是她的亲孙。
柳氏打什么主意她当然知道,所以她才不喜欢娶书香门第的女儿,父亲是秀才又怎么了,哥哥是秀才又怎么样,柳氏满脑子话本里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小肚鸡肠,不懂得为少齐打算,若当初说的是黄家当铺的女儿,肯定不会来跟她说这种话。
「这事情是老太太定下来的,你这么有本事,你去喜福院说!」
柳氏被骂了一顿,眼睛泛红,「婆婆别生气,是媳妇不会想,媳妇回去会好好反省。」
卓氏见她认错,倒也心软了,身为女人她明白,秦姨娘跟赵姨娘也没少给她添乱,心胸宽大都是装的,添堵才是真的。
看在她才过门一年多就生下儿子这点,卓氏还是安慰了几句,「不过就是给二房留个后,他还是大房的大爷,你也是大房的大奶奶,名分不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