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年,在民间流传甚广。仅汉代武氏祠画像石就有多处表现,其他地方的画像石也有这一题材。
荆轲本是齐国人,后来迁居于卫国。他好读书和击剑,文武双全,是著名的侠客。战国末年,秦国势力越来越大,兼并了很多国家。秦灭赵之后,又逼近燕国的边境。这时候荆轲来到燕国,经田光的推荐成为燕太子丹的门客。经过策划,燕太子丹请荆轲以燕国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国,以投降为名,相机刺杀秦王,逼他立约不侵略燕国。由此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震动中国的大事件。事见《战国策》《史记》等。
荆轲使秦,由勇士秦武阳为副。燕太子丹为荆轲寻求了最锋利的匕首。他们带着重金,为了表示“诚意”,又带了献给秦王的两件礼物——逃到燕国的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曾悬赏捉拿)和燕国督亢(最富庶之地)的地图。燕太子丹等穿上白衣为他送行。他的一位善于“击筑”(似琴的乐器)的好友高渐离也来送行,在易水之上击筑而歌。荆轲悲壮地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都落泪哭泣,连头发都竖起来了。
荆轲刺秦王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前石室第十一石。
《史记·刺客列传》的描写非常生动: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聂政刺韩相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左石室第四石。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刺)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侍卫)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举挡)荆轲也。秦王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
四川江安二号石棺画像(魏晋时期)。
荆轲的故事千古流传。既反映出两千多年前弱小国家对付强大国家的一种办法,又表现了游侠的仗义和勇敢。是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刺客”立传,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渊明《咏荆轲》曰:“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除了在汉代画像石上刻画之外,隋唐之前已有小说《燕丹子》流传。近代编入戏曲,有《荆轲传》《荆轲刺秦》《易水曲》《秦廷匕》等。
荆轲刺秦王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中室西壁北段之下格。
荆轲刺秦王
浙江海宁长安镇出土(原石画面第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