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刻在石头上的名字 > 001 孔子见老子(第1页)

001 孔子见老子(第1页)

(一)人物与世俗

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周朝采取“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一个国家分为数以百计的诸侯国。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争霸,甚至兼并,出现了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局面。秦王嬴政即位后,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是为秦朝,称“始皇帝”。秦始皇创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下设三公九卿,分天下为郡县,由朝廷派员治理,以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为巩固国家统一,筑长城、修驰道,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但他不顾民生,赋役繁重,劳民伤财,又实行文化,焚书坑儒,不得民心。秦朝仅历二世,统治15年。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前后分为西汉和东汉,也称两汉,共历406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即汉高祖)灭秦,之后又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即后来史称的西汉,也称前汉。汉初的文帝和景帝,为恢复经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并推崇“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使生产和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并有所发展,社会思想也很活跃,在历史上被誉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是统治汉朝最长久的皇帝,也是文治武功皆有成就的帝王。他在位54年,带领汉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繁荣发展。汉武帝之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道统,正是以国家的富强为基础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以“礼”来推行“仁”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石刻画像出现于西汉后期,在东汉得到很大的发展,广布于五六个省和更多的局部地区。它的发展,既与历史上的厚葬之风有关,又与当时的举孝廉相联系。因为汉代还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凡是走仕途的人须经地方推举,这种举荐主要有孝、廉两个标准,而墓葬的形式和规模是最能显见孝道的。

作为艺术的画像石,它的实际用途和艺术表现的题材内容,由于起自民间,带有仪式性的规定不多,多是由墓葬的家庭所决定,有的(如地面上的祠堂)刻画内容,可能墓主人在生前会有参与。刻工多为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工匠,熟悉民风和民情。也就是说,画像石的制作比较自由,内容无所不包。凡是人世间所有的,大都可以在画像石中得到印证。

早在1944年,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的序言中说:“除实物和简牍外,汉代的石刻画像也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汉代的石刻画像,如武氏祠、孝堂山祠、两城山及武阳石阙等石刻画像,皆传世已久;但并未引起历史家的注意。晚近南阳一带汉墓中,又发现了大批的汉代石刻画像,始有若干学者开始对石刻画像作艺术的研究。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汉代的石刻画像都是以锐利的低浅浮雕,用确实的描写手腕,阴勒或浮凸出它所要描写的题材。风景楼阁则俨然逼真,人物衣冠则萧疏欲动;在有些歌舞画面上所表示的图像,不仅可以令人看见古人的形象,而且几乎可以令人听到古人的声音。这当然是一种最具体最真确的史料。”

翦伯赞先生所讲的这番话,距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那时候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四川巴县歇马场的刘家院子里,并没有因国家的艰难和生活的困苦而消沉,而是想着辉煌的未来,还在《秦汉史》中写道:“假若我们将上述汉代绘画和石刻画像等艺术中所凝固之汉代人民的现实生活的形象,通过我们的头脑加以有机的组织,则两汉的历史,将会在我们面前浮凸起来,表现为一种立体的形象。”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多潜心研究学问,这样热情关心艺术的人不多,讲话非常实在和中肯。

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各地新出土的画像石千千万万,考古学家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很多,从艺术的角度看,确实需要“通过我们的头脑加以有机的组织”,将汉代画像石整理出来了。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很复杂的。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代,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同,需要具体分析。汉代人已距我们两千年左右,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是在农耕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兴旺与强盛,都是与社会的大背景相联系,为人们所赞赏的深沉雄大、气势磅礴,也是由当时人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所造成的。

人的社会职能是有分工的。《考工记》称:“国有六职。”即指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汉书·食货志》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儒家评论人物有“四科”之说。《论语·先进》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些都是孔门弟子,后以“四科”为人物分类。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很重。人分尊卑贵贱,官分品位高低,农业被视为“主业”,其他均为末业。所有这些,都能在画像石的形象中分别出来。至于世俗,是由人群的习惯和风气所形成的,它也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带有地方色彩。

以下,为人物与世俗故事,共91条。

001

孔子见老子

在我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一位是儒家的创始者,一位是道家的创始者;而他们又都是处在同一个时代,即春秋末期。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众多,政治上“群雄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成为时代的特征。孔子和老子的观点与主张虽然不同,但都扎根于神州大地,同在一个社会中,必然带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论年龄和阅历,孔子是老子的晚辈。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年轻时虽然做过小官,但抱负一直得不到实现。因不满于当时的政治现状,去鲁国而周游卫、宋、陈、蔡、楚等列国,又都不为当时的君王所用。在他生前最可称誉的是曾长期聚徒讲学,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培养了许多学有所成的弟子。孔子谦虚好学,曾专程去拜访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孔子见老子”的美谈。

其实,人们对老子的生平并不了解,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藏书的史官),孔子大约也在这时期访问过他。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韩非列传》)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世家》)

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比身体还要重要。他的话都是些待人处世的道理,语重心长,恳切而有分量。孔子也深受感动,从中受到教益,并惊叹地把老子比作能“合而成体,散而成章”的“龙”。

在《庄子·天运篇》中有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描述,其中谈到“闻道”“语仁义”“治六经”等问题,但后来的学者多认为庄子用寓言,是所谓“寄辞于其人”,“皆寄孔、老以明绝学之义也”,连太史公也说“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待到西汉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上升到了显赫的地位,成为此后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也加重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孔子见老子

这是最早看到的孔子见老子图,原石乾隆年间出土于山东嘉祥县武宅山,现已剥蚀模糊。此系《金石索》木刻摹本。老子迎接孔子于郊外,原画面在老子车后还有三人。

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上,表现“孔子见老子”的画面很多。特别是山东出土的画像石,有的画孔子和老子相见的场面,还有的在他们身后跟随着许多弟子,多者达二三十人。除孔门的社会影响外,由此还可看出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交流与沟通。即使观点、主张不同,仍有相互可取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后世称赞的原因。

孔子见老子

原石1978年山东嘉祥县宋山村出土。画面分四层,此为第二层。在孔子的袖口中露出两个鸟头,是为“贽敬”之礼。

著名的嘉祥武氏祠画像石因出土较早,有的画面已剥落得模糊不清。清乾隆年间,黄易在嘉祥武宅山发现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移至济宁州学,后收入《金石索》之“石索”中,经缩刻用木版印出。虽已失去原味,却可看得清楚。近几十年来,新出土者也有数种,而以山东嘉祥和江苏徐州为多。其中的老子手扶曲杖,即未经修整的弯曲树枝,可能表示他的质朴。孔子手中多拿雁、雉之类,这是古代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称作“贽”或“贽敬”。《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他们的会见多是在郊外,这是表示老子外出相迎。为了说明地点在郊外,多在人与人之间添加一只飞鸟,或者从画面的栏线上伸出一个鸟头来。这几乎是所有画像石通用的方法。另外,在孔子和老子见面时,中间有一个矮小的人,手中推着似车轮的东西,也有的像是扫帚。有人解释说这是老子派人清扫迎接孔子的路,也有人说这是那个七岁便为孔子师的神童项橐。存此一说以备考。

孔子见老子

原石1978年山东嘉祥县宋山村出土,是后代的墓葬利用汉画像石作石料。画面分四层,此为第三层。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小孩为项橐,拿着可推动旋转的玩具。

孔子见老子

原石出土于江苏邳州庞口村。画面分五层,为神话和历史故事,此为第三层。原有榜题皆泐蚀不清。孔子身后的五个弟子,以中间的子路最为突出。

孔子见老子

1977年山东嘉祥县齐山村(今属巨野县)出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