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后世皇帝信不过太子呢?如果太子不擅长处理政务呢?如果皇帝随朱元璋这个老祖宗特别喜欢处理政务呢?
“皇帝-太子分镇南北京,确实不能成为国朝制度,或许两三代人可以,但往后,必然会出现问题。”
朱棣最终也做出了否决态度。
事实上这么执行,可以!
把事实上落到制度上,不行!
作为一个帝国最高统治者,朱棣最关心的,永远是皇权。
朱棣和好大儿分权无所谓,因为没有兵权的好大儿威胁不到自己的皇权。
但如果成为制度,那么“后世皇权”就会遭到太子的威胁,这是朱棣所不允许的。
朱棣喟叹一声:“二三十年,实在是太远了先不说姜先生所谓的【千里传文】是否真的存在,即便存在,恐怕到时候对于弥合南北,也起不到效果了。”
方值此时,礼部尚书李至刚忽然大胆开口。
“陛下,而且最重要的是,胡化了数百年的北方,等不了这二三十年了!准备迁都,势在必行!”
显然,道德底线灵活的李尚书,眼见皇帝的态度有所变化,还是打算重新坚持一下自己的庙堂主张,那就是迁都北京。
至于事实情况有没有李尚书说的这么吓人,能不能等这二三十年,李至刚自己也不好说。
反正李至刚琢磨着,北方胡化严重,南北割裂这件事,是当务之急吗?
说是,那也是,因为这关系到了大明的统一,现在南北矛盾很深刻。
说不是,那也确实不是,因为都割裂了好几百年了,只要不发生游牧民族再次南下中原,那也就只能南北凑合着一起过。
日子过得久了,南北割裂,自然也就弥合了。
所以说,迁都这件事,很重要,但绝没有急迫到一朝一夕就得解决的时候,根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靠得就是朝廷给政策,然后用时间慢慢弥合。
随后,又听了几人的意见。
朱棣在心底给出了结论。
姜星火所说的‘皇帝-太子’分权,分别镇守南京和北京,北京的皇帝掌握军权、司法决定权、政务决定权,南京的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可以事实上这么做,但绝不能成为制度。
虽然这威胁不到朱棣的皇权,但会威胁后世儿孙的皇权,朱棣不打算多此一举。
反正就是个名分的事情,没有就不留麻烦。
这也是姜星火的提议,第一次被朱棣在心里完全否决。
事实上,这便是封建帝王根深蒂固的统治属性所在。
后世各种影视剧所美化的帝王,绝不是他们原本的形象。
对于朱棣这种狠人来说,他为了获得姜星火独一无二的知识,可以容忍姜星火言谈无忌,也可以给予其足够的尊敬和地位,但这些有个前提。
那就是姜星火不能威胁到他的皇权。
否则别说是谪仙人,就是天上仙人下来,朱棣都敢拔刀。
这,既是朱棣的霸气,也是他的利益根基所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姜星火和朱棣在未来“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在此时俨然便已扎根生出了苗头。
——————
人与人的想法各不相同。
对于墙内的朱高煦来说,他倒还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心思。
从小在军营这种文化荒漠长大的朱高煦,是非常崇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姜先生的,所以哪怕姜星火提出了在他看来完全是天方夜谭的【铁马】、【千里传文】,朱高煦还是觉得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事物。
既然觉得有可能出现,那基于此提出的‘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权,朱高煦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弯弯绕,都只是懵懵懂懂有个念头一闪而逝。
朱高煦最关心的,是太子!
朱高煦之所以表现得这么激动,就是因为他知道姜先生的讲课内容被父皇窃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