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区方面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大战前的准备时,倭军实际上也筹备着应付边区大规模进攻的准备。
毕竟随着控制范围和人口数量的扩大,边区的内部安全工作难免会出现疏漏的地方,让一些倭国间谍趁机潜伏了下来。
加上山城那边的情报部门源源不断的向倭国提供着关于边区的二手情报,使得倭军很早就了解到边区在华北地区的部队正在大规模的整编,并向和他们接触的几个地区集结着兵力,明显是在筹划着对他们的进攻。
虽说现在华国已经不是他们的战略进攻重点,但倭国却并不打算轻易地把他们现在占据的地盘丢掉,特别是不能丢到对他们威胁最大的边区军队手中。
为此,在华倭军不光是抓紧时间在占领的地盘上修建各种工事,还从本土运来了不少新式装备来加强防御力量。
去年在华北地区被边区部队暴打时,倭军虽说损失巨大,但也不是毫无收获。
因为战斗太过激烈,边区战士们身上的一些装备不可避免地落入到了倭军的手中。
四二式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塑壳反步兵地雷、手雷,枪榴弹发射器,防弹背心、头盔,可以固定在步枪上充当简易瞄准镜的单筒望远镜,都被倭军得到之后利用飞机紧急送回了本土进行研究。
旋翼机、107火箭炮和肩扛式火箭筒虽说没有被他们得到实物,但也有目睹过这几种武器并且幸存下来的鬼子留下了详细的描述。
倭国本身的武器研发能力并不弱,甚至有些武器本身就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只不过因为自身的资源贫乏,经不起大规模的装备更新和自动武器的巨大消耗,加上原本的装备水平已经足够他们在华国乃至整个亚洲横行霸道,所以他们的大本营选择把大部分的资源都被投入到了用来跟海军和航空兵的建设上面,根本没有考虑过给陆军马鹿升级装备。
但在华北大败之后,倭国陆军悲哀地发现自己的装备水平居然已经被完全看不上的边区部队碾压,感觉十分不满,开始向大本营提出强烈要求,务必要尽快研发和配置新式武器,至少也要保证自己的装备不能低于边区部队的水平才行。
考虑到大量的土地还需要陆军占领和防御,加上从东南亚各国掠夺到的各种资源也越来越多,就算被海军消耗掉大部分之后还能有不少剩余,倭国的大本营这才算是同意了给陆军研究和更新装备。
倭国的军工专家折腾了大半年,终于拿出了一系列的新式陆军装备,并且开始在本土投入了生产。
四式步枪和冲锋枪,实际上就是边区使用的42半和42冲的仿制版,不过为了继续使用现有的子弹生产线,倭国将这两种枪的口径全部改成了和三八大盖一样的6。5mm。
但被他们这么一改,加上生产工艺也有些问题,使得这两款新枪在使用时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增,基本上打不了几梭子弹就要卡壳。
四式反步兵地雷,实际上也就是塑壳地雷的仿制版,只是因为倭国没有能力生产塑料,不得已改成了木制外壳,虽说重量增加了一些,但威力却丝毫不减,而且很适合倭国的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制造起来成本也不高。
另外,倭国还搞出来了一系列的四式火箭炮,其中既有根据独国提供的铁拳图纸仿造的70mm肩扛式火箭筒,也有150mm的20管火箭炮,甚至还有203mm和400mm的重型火箭炮。
虽然因为没有太好的发射药,以及技术不够成熟的原因,这一系列的火箭炮射程普遍不高,最远的一种也不过是只有4千米左右,但爆炸威力却不容小觑。
至于塑壳手雷、枪榴弹、42式轻机枪,因为跟倭军现有的甜瓜手雷、掷弹筒和歪把子比起来没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倭国并没有进行仿造。
防弹背心和防弹头盔倒是容易仿造,但倭国生产出的防弹钢性能不足并且成本高昂,最后只是制造了少量低配版本配备给了本土的防御部队而已。
他们倒是很希望把在华北战场上让自己吃了大亏的旋翼机仿制出来,但一来没有实物可以参考,二来自己也没有性能很好的小型发动机。
虽然根据幸存士兵画出来的外观图形摸索着造了一台试验机出来,却只能勉强地飞离地面,根本没办法投入实战中去,最后只能作罢。
从今年1月份开始,这些新装备就开始在倭国本土陆续投入生产,只是因为产量有限,暂时还没有对陆军进行大规模的换装。
直到确认了边区部队将要发起新一轮的大规模进攻之后,倭国大本营才开始把这些新式装备装船运往华国,以便加强在华倭军的作战能力。
当然,既然现在重要性已经开始明显下降的在华派遣军已经开始换装,倭国大本营也不可能对本土防御部队、东南亚驻军、袋鼠国进攻部队和太平洋诸岛上的驻军厚此薄彼。
原本就产量不高的新式装备被撒胡椒面一般的分下去之后,驻扎在华国的关东军、华中派遣军和华南派遣军最后得到的新装备,不过只能各自换装两三个联队而已,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倒是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木制版本四式反步兵地雷,被倭国大本营送来了不少,被在华的倭军大量用到了自己的防御工事和据点附近。
不管是李云龙还是甄国科都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战斗要比想象中艰难许多。
喜欢亮剑:我只能卖民用品怎么了?()亮剑:我只能卖民用品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