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刻在石头上的书 > 导言 汉画的解读与欣赏(第2页)

导言 汉画的解读与欣赏(第2页)

这是对人的劝诫,也包含着几分威胁,目的则是哀怜死者和爱护祠堂。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画像石的产生与作用,除了家人的尽孝和对死者的纪念之外,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些相关的情况。

我接触汉画像石是从大学时期开始的,而且是无意中由艺术的技法引起了兴趣。那时候听老师讲课,讲到国画的“意到笔不到”,篆刻的“破刀”和斑驳效果,以及画像石的残缺之美,并且讲到外国的维纳斯断掉了臂膀,仍然是美的。但是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美?在当时是无法理解的。我找了画像石的拓片来欣赏,仍然看不懂。那时候我能看懂的只是奔驰的马,以及骑马者和马车。所以最早在北京琉璃厂买的拓片也是马车和骑马的武士;还有一幅人在树下射鸟的画面,树枝是有规律地编连起来的,很有装饰意味,有人告诉我那是“连理树”,还有的叫“扶桑树”。现在才知道,已经误解了几百年;即使叫“连理树”,也不是像后来那样,当作爱情的象征。

1961年的4月间,年轻的钢琴家傅聪在国外,他的父亲,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提醒儿子说:“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便给他寄去了一些汉画像石的拓片,并再三说明:“目的只是让你看到我们远祖雕刻艺术的些少样品。你在欧洲随处见到希腊罗马雕塑的照片,如何能没有祖国雕刻的照片呢?我们的古代遗物既无照相,只有依赖拓片,而拓片是与原作等大,绝未缩小之复本。”傅雷在信中详细地介绍了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说:“汉代石刻画纯系吾国民族风格。人物姿态衣饰既是标准汉族气味,雕刻风格亦毫无外来影响。”他介绍拓片时说:“搨片一称拓片,是吾国固有的一种印刷,原则上与过去印木版书,今日印木刻铜刻的版画相同。唯印木版书画先在版上涂墨,然后以白纸覆印;拓片则先覆白纸于原石,再在纸背以布球蘸墨轻拍细按,印讫后纸背即成正面;而石刻凸出部分皆成黑色,凹陷部分保留纸之本色(即白色)。木刻铜刻上原有之图像是反刻的,象我们用的图章;石刻原作的图像本是正刻,与西洋的浮雕相似,故复制时方法不同。”甚至嘱咐傅聪:“倘装在框内,拓片只可非常小心的压平,切勿用力拉直拉平,无数皱下去的地方都代表原作的细节,将纸完全拉直拉平就会失去本来面目。”

荆轲刺秦王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左石室第四石。

我没有傅聪的条件,但也不失机会。1954年,在南京有幸听傅抱石先生讲《中国美术史》,讲到汉代时,分析武梁祠画像石的《荆轲刺秦王》,从历史背景讲到侠士的侠义和勇武,从画面的人物关系讲到“图穷匕首见”的紧张气氛,好像画面的一切都在刹那间,足见汉画作者在创作上的严谨与高明。现在还记得,傅先生在分析作品时情绪有些激动,还朗诵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并自然而然地有所动作。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于汉代画像石的艺术分析,印象之深,终生难忘。

从那以后,得到了一种启发,使我下决心要把汉画弄懂,进入那个神秘的世界。因为没有直接的参考书,只好一幅一幅地、一个一个地,从故事内容到画面情节,去寻找答案。待到一目了然,才如登高望远,其欣慰是难以形容的。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其过程虽然很长,可是“笨鸟先飞”的道理鼓舞着我。不管飞得多慢,总会到达目的地的。

九尾狐与三足乌

河南郑州出土画像砖。

大约在20世纪的60年代初,我看到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有人在报纸上撰文,介绍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上面所印的花纹——一只乌鸦站在枝头,树下是一条仰头的狐狸。文章的作者说:这是两千年前所表现的“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寓言家,古希腊流传的数百个讽喻故事,后人搜集起来都归在他的名下。因而,“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广的影响。其中有一篇为《鸦与狐狸》。大意是说:乌鸦偷了一块肉,站在一棵树上。狐狸从树下路过,花言巧语地称赞乌鸦,说它可以当鸟中之王,如果说话的声音像唱歌一样,就更能做鸟中之王了。乌鸦一听,非常高兴,便忘乎所以地要亮一亮自己的嗓子。嘴巴一张,那块肉便掉到了树下,让狐狸吃了。在西方,这个寓言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说是家喻户晓,难道两千年前我国的汉朝人也知道吗?否则为什么会出现印有乌鸦和狐狸的画像砖呢?

经查考,原来那是河南郑州出土的一块画像砖。画面中的乌鸦和狐狸,与伊索寓言的寓意不同,而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为西王母寻食的两个使者——“三足乌”和“九尾狐”。三足乌也是太阳的象征,九尾狐也曾帮助治水有功的夏禹。这都是神话中的细节,它们相互之间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我们看那画面,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乌鸦是三只足,狐狸是九条尾巴,因为它们是另一个世界的精灵。最有趣的是狐狸的九条尾巴,其造型是很难处理的。可是它们的作者非常聪明,不是将九条尾巴并列,而是将一条大尾巴分了九个叉。汉画像石中三足乌和九尾狐的形象很多,是与伊索寓言毫无关系的,明显是那位介绍者搞错了。

或有人以为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对我的震动很大。不仅在于数典而忘其祖,更可怕的是对于形象的比附。我无意责备那位作者,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了对于历史的无知。如果是个欣赏者,不可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审美享受;如果是个研究者,这样的治学方法必然会误入歧途。

当我们回头来谈汉画的整体时,便不难发现,对于古典艺术的解读是欣赏的一个关卡。因此,我们决定对汉代的画像石多作解释,把那些不易看懂的画面分成三类:

(一)人物与世俗;

(二)神话与传说;

(三)祥瑞与游艺。

从每一个图的内容、出处、具体形象和情节进行诠释,并联系其时代背景和相关事物做些说明。

至于艺术上的分析,诸如造型的特点,形象的结构,构图的经营,以及艺术的成就和价值等,我们将另行讨论。故将此书定名为《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原写于二○○五,岁在乙酉,鸡年大吉。

修订于二○一八,岁在戊戌,犬年平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