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两京十五日简介 > 第十四章(第2页)

第十四章(第2页)

“嗯?”

朱瞻基再定睛一看,发现右上角似乎有一团污渍,看形状与颜色,似乎是鸽子屎与蜡渍的混合。

“飞鸽传书?”朱瞻基神色一动。

“不错。从信笺折痕来看,这不是寻常的合掌折,而是屏风密折,应该是为了便于放入信鸽腿上的小筒里,用蜡丸封住。这封信,应该是张侯飞鸽传给郭纯之的。”

太子除了斗虫,对养鸽子也颇有心得。他激动地抓住于谦的肩膀:“飞鸽有来必有往,我舅舅既然有鸽子去郭家,郭家必然有回鸽到京城!我们写封信到郭家,就有办法跟舅舅联系上了。”

太子想到这里,眉宇之间的郁气消散了不少,眼角甚至沁出些许湿意。

之前他最郁闷的是,对京城动态一无所知:父皇是生是死?母后是囚是纵?两位藩王有何手段?那一干重臣到底在干什么?他一概不知,几乎是闭着眼睛往京城这摊浑水里扎。

若与张泉见到,便能从舅舅这里获悉第一手资料。帝位争夺这种事,往往一丝微弱的情报偏差,便决定生死。当年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入宫,不知玄武门守将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结果惨被杀死,就是显例。

朱瞻基从宝船遇难开始,遭受到了一连串沉重打击,孤立无援,心境残破不堪。此时终于有机会联络上一位亲眷,有如久旱逢甘霖。那种将见亲人的感动,是于、吴、苏几人所无法取代的。

这时于谦道:“现在请殿下在信里留下一道暗记,确保只有张侯一人能看懂,然后请郑氏兄弟跑一趟泰州郭家。”他又看向苏荆溪:“也请苏大夫留出一枚信物,让郭家配合放出信鸽。”

苏荆溪名义上是郭家没过门的少奶奶,她轻轻颔首,表示此事不难。

朱瞻基忍不住问道:“那么我们和舅舅在哪里相见?”于谦早有成算:“臣在船上已经算清楚了。我们今日从淮安出发,明日郑氏兄弟抵达泰州,放出飞鸽,三天即到京城。也就是说,我们从淮安北上四天后,张侯差不多开始南下。算一下双方脚程,恰好在临清相见。那里位于会通河的北端,是漕河之上的重要枢纽,用来约见,两下皆便。”

“很好!那我们就跟舅舅到临清碰头!”

朱瞻基从灶台上跳下来,兴奋不已。随后他提供了一条暗记,让于谦写入纸条之中,苏荆溪又拿出一枚信物,一并交给郑氏兄弟。

郑氏兄弟并不知密信内容,他们把信函郑重揣好,告别众人,摇着船朝泰州而去。而其他三人拿起行李,跟着心情大好的太子朝淮安城而去。

他们登岸这个地方叫老槐浦,距离淮安城大约还有二十几里路,有一条尚算宽阔的骡道相通。不过,这么一个大热天,徒步行进委实辛苦。四个人走了三里多,头上便冒出细细的一层汗来。

吴定缘观察了一阵黄土路面上的车辙,发现颇为密集,大概附近有集镇之类的地方,于是他建议找个树荫等候一下。果然,过不多时,便有一辆牛车缓缓开过来,车上装满了芥菜、夏菘菜、苋菜等,赶车的是个去淮安的菜贩子。

他们稍微花了点钱,菜贩子便让四人上了车,朝着淮安城方向驰去。反正牛车晃晃悠悠走得不快,一路上于谦的话痨又开始了,兴致勃勃地给他们絮叨起淮安情形来:

“淮安这个地方啊,号称天下之中。北络黄、淮,南通大江,西联汝洲,东抵海州,可以直入东海。所以这里可以说是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就连朝廷六部,都特地把淮安府单拿出来直管,可见其地位之高……”

“你快说说,一会儿我们怎么坐船?”朱瞻基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

“淮安比瓜洲要简单多了。这里商贾云集,民船甚多。咱们直接去清口,随便挑一艘快浅的进鲜船就行。”于谦已经胸有成算。

“不会再出什么岔子了吧?”太子还记得瓜洲的事。

于谦朝身后看了眼。无论南京还是扬州都在遥不可及的天边,朱卜花、梁兴甫和汪极已死。他们只要隐匿身形,很难想象会再出什么麻烦。

“殿下宽心,接下来肯定是一帆风顺!”于谦信心满满地回答,同时扬起手来,学着吴定缘的样子用力握紧。

一只长手突然伸过来,把于谦头顶的罗帽粗暴地拽下来。他眼睛一瞪,正要发作,吴定缘已把帽子扣在脸上,在蔬菜堆里发出鼾声。

于谦有些委屈地看向太子,朱瞻基却摆了摆手,让他不要打扰。之前在船上,吴定缘一直没怎么睡。他对郑氏兄弟并未完全放心,始终监视着航向,现在才算能稍微松懈一点。于谦嘟囔道:“他哪怕问我一句,难道我会不借他吗?不告而取,是为……”

太子捏了捏鼻梁,爬到蔬菜堆的另外一侧,虽然有点硌,好歹能落得个清净。苏荆溪看着好笑,把手帕掏出来递给于谦,多少能遮点阳光。

约莫一个时辰之后,牛车终于在五月二十一日的申时抵达淮安城南门。

其实淮安一共有两座城。一座是旧城,本是唐代的楚州城,城北毗邻淮河。到了元代,守官觉得旧城残破,修葺不易,遂在西北方向一里开外,又修了一座新城,斜斜与淮河相邻,直到清江浦为止。

牛车抵达的,正是旧城的射阳门下。跟远处新城那一道巍峨的青砖城墙相比,旧城外包砖壁的夯土城墙显得十分破落,敌楼的顶脊连乌瓦都残缺不全,远远看去好似射阳门上顶着一个老鸹巢。

城门虽破,城内却颇为热闹。四人进城之后,迎头先看到一条四丈宽窄的石路,路面是用一条条长短不一的青灰条石拼接,并用鹅卵石补缀空隙。据说,淮安当地商贾每次出行,都会带回一块石板,铺在自家门口。久而久之,集腋成裘,遂铺出这么一条气派的大路来。这传说虽不可信,但淮安之富庶繁盛,可见一斑。

石条路上车马络绎不绝,行人摩肩接踵,眼前晃的不是湖绸就是蜀锦,多是南北客商。石路两侧则是学自南京样式的廊铺,一排排的钱庄当铺、酒肆食摊、瓷器杂货等,要什么都有,不过没有什么大宗买卖,净是教人享受的去处。这些店铺旗幌交错,牌匾接连,伙计们都施展出浑身解数,卖力冲着街面吆喝。

这也是淮安城的一大特色。新城地势开阔,库仓宽敞,多是去谈大笔生意,谈完了,还得回旧城来放松。诸多老字号、老居民都在这里,底蕴非新城可比。当地有一句话,叫作“新城谈生意,旧城攀交情”。

他们四人走在街上,从区区一个直隶州的旧城里,竟感受到几分南京、扬州、杭州的气象。这都是漕运带来的丰厚好处。

朱瞻基蓦地回想起来,汪极曾说过漕河之利,惠及百万。如果迁都之后,这一番热闹景象怕是不复见到。他低头琢磨着利害得失,肚子突然不争气地“咕”了一声,这才想起来自从离开南京之后,还没怎么正经坐下来吃东西。

旁边苏荆溪耳朵略一歪,开口道:“我有些饿了,先吃些东西吧。”于谦觉得在外面吃饭有些太招摇,可朱瞻基已抢先道:“好,先填饱肚子再说别的!”

于谦跟吴定缘低声商量了一下,决定先让吴定缘去找个当铺,拿合浦珠子换些散碎银两与宝钞,方便开销,其他人则找个食肆歇脚。

去哪里吃,却是个问题。于谦和苏荆溪都听太子的,可朱瞻基瞧了半天招牌,眼睛都快花了,不知该怎么取舍才好。于谦笑道:“淮安这里是南北分界,所以口味最杂,米面兼备,鱼羊皆有。殿下尽可以随口味来选。”

听了于谦提醒,朱瞻基这才发现,石路两侧的招摇旗幌里,不乏火烧、扁食、蒜面、秃秃麻食等字样,这都是北方才有的吃食。他毕竟生长于京城,虽然江南饮食精致细腻,可肚子一旦真饿起来,非面食不足以抚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