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两京十五日在线阅读马伯庸电子书 > 第四章(第1页)

第四章(第1页)

温润的茶汤顺着咽喉滑下去,朱瞻基放下手中的白瓷茶盏,从胸膛里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四周很安静,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一缕缥缈的幽香从镏金博山炉飘出,在空旷的殿中画出一道云流龙行的烟迹,先缭绕于铜鹤与平磨螺钿屏风之间,又流连于几重罗縠纱帘之上,俨然仙家景致。置身其间,很容易让人忘掉俗世的一切烦恼。

可朱瞻基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南京皇城分为两重结构,外围皇城,是百官衙署,内为紫禁宫城,为天子平居燕处之地。此时,太子正置身于宫城之内的长乐殿,有禁军环绕,可谓固若金汤。可那种心惊肉跳的恐惧,依然像草蜱虫死死咬在心尖,无论如何都撕扯不开。

朱卜花不在这里,他将太子安顿在长乐殿之后,便匆匆离开了。襄城伯和三保太监暂时昏迷不醒,六部高官生死不明,他作为镇守太监的副手,要做的事情山积海量,没法一直陪在太子身边。

朱卜花临走前,说请太子在殿中宽心养神。其实朱瞻基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当务之急,根本不是坐在长乐殿中安抚心绪,而是迅速召见幸存诸臣,把局势稳定下来。朱卜花一个蒙古裔的内臣,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得,必须太子亲自出面才行。

但这件事,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

原先朱瞻基也曾观摩过祖父和父亲处理政事,也想象过自己有朝一日登基,该如何挥斥方遒。可到了自己亲手执掌,才发现真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该是救援为先,还是缉贼为主?该交由南京哪一个衙署负责?这些衙署要恢复运转,该超擢副职还是从候缺的官员里递补?是颁给临时护印还是正印?

更别说,还有军队调度、黎庶安抚、国库支应、城防安排等一系列繁剧事务,光想一想,就让朱瞻基的头快炸了。最麻烦的是,京城一应开支,皆要仰赖江南漕运。南京一乱,整个南直隶和浙江布政使司必受波及,若南北漕运因此中断,那就会是整个大明帝国的大麻烦。

即便是他撒出去追查真凶的于谦、吴定缘,也不是那么令人放心。两个人身份虽无嫌疑,能力高低却无定论,案子能追查到哪一步很难讲。

朱瞻基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又啜了一口茶,只觉舌苔无比苦涩。经筵老师整天讲帝王为政之道,临到他真正开始履行监国之职,才发现这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一段也用不上,真正操心的都是琐碎至极的庶务。皇帝,可真是不好当啊。

他越想越觉得胸口发闷。殿中的一切事物都看着不顺眼,那金柱,那藻井,那枋头,恍若一道道牢笼,把他困在这金碧辉煌的大殿之内,艰于呼吸。朱瞻基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些看似堂皇的深邃宫殿,他更愿意陪祖父去北方那开阔的草原,更想游历观看世间的变化无穷。从前跟东宫师傅读史书时,朱瞻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前朝那些在皇城待一辈子的皇帝,他们难道不会腻吗?

“父皇,我该怎么做才好……”朱瞻基在榻上喃喃。

洪熙皇帝的毕生夙愿,就是从苦寒之地迁回南京,这件事他交给了自己儿子来完成,这是何等信任。结果,还没进南京城,朱瞻基就陷入这么一个烂摊子,父亲会怎么看?

他实在憋闷得透不过气来,索性站起身来,决定出去溜达一下。反正整个皇城都在禁军控制之下,应该没有安全问题。

宦官和侍女们都留在外殿檐下,他们知道太子刚刚经历了什么,都敛声屏气,唯恐哪声呼吸不对,惹来祸患。朱瞻基一走到殿口,便有两个小宦官惊慌地跑过来,恳请太子回榻上休息安神。他们想伸手过来拉扯袍边,可反而拽出更多褶皱。

朱瞻基瞪了他们一眼。南京的宦官果然蠢笨,连最简单的侍衣都不会。

当然,也不怪他们。自从永乐北迁之后,宫城里无人居住,只保留了直殿监一个衙门负责定期打扫。这两位不过是直殿监的小小奉御,根本没伺候过贵人,哪能跟大伴相比。

一想到已然粉身碎骨的大伴,朱瞻基心头又是一沉。从他记事时起,大伴便随侍左右,比起父皇母后都要亲近些,可惜两人之间最后一次对话,朱瞻基还在跟他怄气。懊恼与痛惜两种情绪,悄然流泻而出。太子忽然想到旁边还有人看着,不想被他们看到自己的软弱,只得深深吸了一口气,把泪水憋了回去。

“惜薪司在哪儿?带我过去看看。”他忽然发话。

两个小奉御愣了一下,不明白太子怎么提出这么一个突兀的要求。朱瞻基没有解释,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了一遍要求。他们不敢忤逆,只好在前头引路。

惜薪司是内务二十四衙门之一,负责宫中所用柴炭的采购、积储。不过,对宫人们来说,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洪武皇帝有过祖训,严禁宫人在宫内烧香禳告。倘若宦官或宫女有亲人去世,碍于规矩,只能跑到惜薪司的官署旁偷偷摆一块牌位。

惜薪司日日都要焚柴烧炭,牌位摆在附近,就当是降香拜祭了。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宫人祭祀之地,他们私下里会把“惜薪司”称为“奉忠庙”,因为忠孝难以两全。

朱瞻基有一次跟大伴聊天,才得知宫里还有这么个规矩。大伴还感叹说:“内臣无儿无女,死后就是一抔黄土。咱家也没什么念想,只要能有几个小宦官惦记,给我在奉忠庙里摆块牌位,享几缕青烟,就算福缘至厚喽。”

朱瞻基突然决定去南京惜薪司,是打算先帮大伴遂了这个心愿,不负相陪一场。

这是祖父永乐皇帝教他的窍门:一个人如果面临纷乱的局势,一时难以措手,不妨先从做完一桩小事开始。一个个麻烦由小及大,逐一解开,你不知不觉便进入状态了。古人临事钓鱼,临战弈棋,都是这个道理。

宫城的惜薪司就在西华门内,毗邻内运河,柴薪精炭这种大宗货物可以直接运入禁库里。朱瞻基出了长乐殿,噔噔噔噔,一路朝西走去,两个小奉御诚惶诚恐地在前头引路,后头还跟着一串宫女与护卫。这一支奇怪的队伍穿行于空旷的宫殿之间,给宫城增添了几许诡异的生气。

不一会儿工夫,他们便走到了西华门。在紧贴城门左边的高墙内侧,有几间直脊无廊的排房。门阶与窗格上满覆尘土,朱色的墙面被雨水剥蚀得很厉害,看上去斑驳不堪。宫城久无人住,柴炭用度极少,惜薪司这里自然也是门庭冷落。

朱瞻基忽然想起来,自己光顾着来,还没给大伴准备牌位呢。他让那几个小宦官去拿一枚空白木牌来,可他们面面相觑,苦笑着说宫库里没有这东西,要用就得找内官监订。

朱瞻基本想发火,可他转动脖颈,无意中瞥见旁边西华门那边堆着一垛劈好的木柴,垛顶还扣着一口大黑锅,估计是守城兵丁自己用来开伙的。换作北京,紫禁城里谁敢擅自举火,也就是南京这里久疏管理,才会如此散漫。

不过,对朱瞻基来说,这倒方便了。过去要一根宽边木柴,稍做加工便是一枚简陋牌位。虽然有些对不起大伴,但事急从权,等留都安定下来,再正经摆祭也不迟。

那两个小奉御不太靠谱,朱瞻基决定自己亲自去挑选。可他刚一靠近西华门,就听到门外一阵喧哗。听那争吵的内容,似乎是有人要进来,却被卫兵给拦住了。

什么人如此嚣张,居然连宫城都敢闯?莫不是白莲贼人?朱瞻基踱步走过去,看到大门外站着一个穿通政司号服的典簿,斜挎着一枚黄漆鱼筒,要往里冲,却被持戟的禁军死死地给拦住了,两边几乎要动起手来。

通政司负责内外文书交接,南北各设一个,这个典簿显然是南京通政司的吏员。而禁军是朱卜花从北京带来的,接防这里不过数月。两边互不统属,态度自然都很恶劣。

朱瞻基开口喝道:“何事在这里吵吵嚷嚷?”禁军们听到太子驾临,都纷纷半跪在地,那个典簿也连忙跪下。朱瞻基问怎么回事。典簿回道:“一刻之前,有京城八百里加急文书送至通政司,不停急报东宫。卑职不敢耽搁,急递宫城,却被他们拦住,说没有朱太监的允可,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守门将军急忙分辩道:“朱太监说外头形势还不太平,皇城久无设备,为防贼人惊扰殿下,这才严令四门紧闭。”

朱瞻基略点了一下头,道:“通政无壅滞之心,守门有警惕之意。你们各自尽忠职守,都无过错,都很好。”众人都松了一口气,齐齐谢恩。朱瞻基心中略有得意,觉得自己这么处置颇有仁君之风,日后可以当逸事写入史书。他伸手道:“朱卿家的命令不宜违反,你就隔着门给我吧。”

那个典簿连忙解下鱼筒,交给守门将军,守门将军再恭敬地双手转到朱瞻基手里。朱瞻基先掂量了一下,很轻,里面的文书应该不会太厚,然后检查了一下筒口,错齿之间的蜂蜡浑然一体,没有开裂痕迹,筒缝之间还盖有“皇帝亲亲之宝”的玺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