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知府再往上爬,那确实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颇费思量。
何知府听到徐青提起应天巡抚,咳嗽一声,“公明,这应天巡抚都是兼任兵部侍郎的,你这难度比布政使还大啊。”
徐青翻了翻白眼,心想:“老何,你倒是挺会做梦的。干脆一步到位,直接进六部当堂官得了。”
徐青腹诽一阵,接续道:“我为府尊试言之,不知府尊是要名,还是要实。”
何知府是都想要,但知道不现实,他现在是个好学生,不耻下问:“公明,你说名和实,有什么区别?”
徐青:“要名,那就是调回京城,当京官,以府尊的背景,不出数载,九卿之位也不是不能想,但大抵也蹉跎在九卿的位置上了。”
如今京官自然以六部和督察院等要害部门为尊,九卿是有名位,但实权跟六部和督察院没法比。
说白了,三省六部的出现,分的就是三公九卿的权力。
比如尚书台的出现。
就是一场夺权大戏。
此事要追溯到汉武帝的时候。
汉武帝时,丞相府的权力依旧很大。为了夺走丞相府的权力,于是汉武帝搞了尚书台,里面有很多尚书郎。
汉武帝就利用这些尚书郎写了许多处理政事的意见,以天子的名义,送到丞相府。
而但凡天子交代的事,丞相即使可以反驳,也必须亲自过目,写出自己的意见。流程上不能让别人代劳,否则就是大罪。
于是当时的丞相,天天为了回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耗尽精力,后面只要是尚书台送来的意见,丞相干脆都照准了。
如此一来,丞相府的权力便转移到尚书台。
当然,实际斗争过程,肯定比史书写得更复杂,但里面的道理是很清楚的。
一个人再有权力,也不可能处理天下的事务。
分权是必然的。
所以后面文官也有样学样,皇帝专权,就不停上奏疏,把事情都交给皇帝处理,皇帝熬不住,只能放权。
就像本朝废除宰相,依然诞生了内阁。
收权从来都是集权的一小部分。如何重新分配权力,利用这些权力去干事,那才是最难的部分。
毕竟收权可以用刀,但用刀不能逼着人把事情踏踏实实办了。
因为天下的事情太多,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去监督,那样耗费的人力物力又变多了,除此之外,谁来监督那些监督别人的?
制度再完美,也是要人来操作。
人治,自然就有很多的操作空间。
所以无论是宰相,还是皇帝,最重要的优点都不是能力,而是“平”。
圣贤微言大义,平天下已经说尽了治国的本质。
平便是平衡各方,平息纷争……
天下安平,那就是大家都还在秩序中,该讲规矩的时候,也还是讲规矩。一旦没有秩序,那就是人人自危,礼崩乐坏了。
礼其实也是秩序。
何知府此时也顾不得矜持守礼了,说道:“公明,我这人一向务实不务虚,还是喜欢在地方上做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徐青暗笑不已,不过事关前程,何知府这样的人,也不能免俗。
世界毕竟都是草台班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