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前夕,香江著名投资集团“刘氏海外投资”的掌舵人刘述栋先生展现出一贯的慷慨作风。
他不仅为全体员工安排了为期三天的带薪假期,更精心准备了丰厚的节日福利——每位员工都收到了沉甸甸的现金红包,以及包装精美的中秋礼盒。
这份暖心的节日馈赠,充分体现了这位商界领袖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马忠要回燕京,他的老同事包叔又一次开车前来送他过关。
从香江开车入关,经过宝县湾大桥时,迎面便可见巍峨雄壮的华润“春笋”。
每次路过这里,包叔都会紧锁眉头地说:“路冲煞,少财败运有灾祸。”
此时,马忠都会半开玩笑地回应他:“那是你们香江人的角度。”
“后生仔,就系后生仔!”
这是包叔的口头禅。
包叔,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江人,出生于5年代初,年轻时赶上了香江的大时代。
历经近五十年,包叔波澜起伏的一生写满了关于香江的传奇故事:
豪门争斗、庙街、古惑仔、香大高材生、“今夜不设防”、中环金融高富帅、移民潮、破产。
当然,还有狮子山精神与皇后大道东的叛逆……
马忠与包叔相识已七八年有余。
那年,马忠第一次来香江,在铜锣湾扫货时,现手里的港币不够,便急于换钱。
突然,一个身形细长、两鬓白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此人正是包叔。
初见包叔,他已年近四旬,神态略显憔悴,但依然保持着香江男人固有的整洁、礼貌与讲究。
马忠上前用国语询问包叔钱币档口。
与不少香江人一样,包叔不会国语但能听得懂。
热心的包叔亲自带马忠去了一家实惠的兑换店。
为了感谢他,马忠随手拿了一盒刚买的甜点送他以表谢意。
包叔以糖尿病不宜吃甜食为由婉拒了,但他们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
包叔平日说粤语,能操一口非常纯正的英式英语。
马忠那会儿还不会说粤语,但基本都能听得懂。
就这样,马忠说国语,他说粤语,偶尔说点英文,他与包叔这么多年来相谈甚欢。
包叔本出身也不凡,他生于船运世家,不是那个包船王家,但也有点宗族关系。
据他描述,其祖上在香江开埠时便开始经营船运生意。
此后百年代代承袭祖业,到其父亲这辈,包氏商船已遍布从香江到倭国、婆罗洲、y国、美利坚国的航线及码头,家世显赫一时。
包叔出生这年,李家成依靠省吃俭用积蓄的7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李照基刚开始做黄金及外汇交易,尚未崭露头角。
“船王”包宇才刚到香江一年,与人从事物资贩卖生意,尚未涉足船运。
用包叔的话来说就是,他父亲纵横四海时,还没包宇刚什么事呢。
那包叔为什么能与马忠这小年轻成为忘年交?
这其中与马忠是燕京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原来包叔的母亲,王氏,就是出来自于“北平”,她出自大户人家,“毓秀名门,端庄雅致,温良聪慧”。
马忠初见包叔母亲时,这位老人家已过六旬,但依然精神饱满、雅惠持重,不愧为“大家闺秀”。
当年战争爆,北方沦陷,王氏家遇不测,双亲离世,十几岁的她跟着哥哥带上家里所有的盘缠,从北平一路颠簸逃到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