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到来改变着南洋和东亚,却从不会真心实意的觉得自己属于这里,更多的人甚至将大量在南洋赚取的财富又带回了大魏。
华人就像一个两面的奴仆,对着表面的主人卑躬屈膝时,在他们的心中还有一个如同思想钢印一般根深蒂固的主人!
只要一个召唤,就会立刻脱离原本的身份回归另一个怀抱。
而现在,他们内心真正的主人已经将目光越过茫茫的海洋,投射过来……
在大军将日本本岛前后合围,据守在各地的关隘港口,断绝了德川幕府与海外的联系后,就不在进行大规模的作战了。
反而那些在京师海军大学的第二届毕业生,在对马岛上被宋时举行了授勋仪式后,统统送入了日本。
那些刻意留下来的日本本岛交汇的关隘港口,就成为了海军新兵最好训练之地……
毕竟佐渡岛就在海外,金银山占了也就占了,立刻将已经占据的北海道改成北海府,九州岛改成九州府,然后派遣朝臣改土归流才是正事。
与朝鲜以及琉球国不同,日本一直孤悬海外,甚至曾经试图吞并大魏,其野心,凝聚力,甚至可以说民族认同感都与他们不一样。
朝鲜和琉球作为依附于大魏的小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
的归附和融入来的更加简单,而日本则带着深深的反骨。
而虾夷岛与九州岛前后两端被占,小规模的不间断袭扰简直不厌其烦!搞的德川一时之间居然有些无从下手,顾此失彼。
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那么原本就不服德川幕府的大名叛乱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会不断消耗掉德川幕府的威信,如同慢性放血。
而大魏军,占了地盘之后,就开始移民,迁居,改土,归流,不管是官吏还是学堂,不过月余就已经开始跟着安置过来了,按照大魏的那一套熟练到不能再熟练的流程推进。
俨然一副已经是自己地盘的样子,来自大琉球和永明城附近的粮食以及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入到北海府和九州府,失去佐渡金银山的德川幕府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崩溃。
而来自大魏的宣传通过北海府一波波的传到日本本岛,原本的那些乡下的泥腿子,如今一个个在大魏的帮助下过上了比江户贵族还要好的生活:吃白米饭!
不管是民间还是上层,整个日本岛都陷入了一种溃败的状态,不断有沿海的渔民逃离日本本岛前去九州府和北海府进行登记。
第二年九月,又一次小冰河时期的常见天灾之后,德川幕府终于放弃了挣扎。
德川家光协同日本天皇,向大魏递交了求和书。
得知消息的其他大名,不服德川的选择,纷纷宣布独立,整个日本本岛又恢复成了曾经的“战(村)国(战)”时代。
留守在九州府和北海府的大魏将士并没有立刻跳入这趟浑水,而是一边经营两府,一边任由日本本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甚至利用各代大名之间祖上的恩怨推波助澜!
偶尔还给弱势的一方供应大米这种绝对的硬通货,扶持一下,以免弱势一方直接倒台被吞并,反而死的人不够多。
毕竟,日本的人,还是太多了。
第173章季风与船两广和闽地,几乎都……
两广和闽地,几乎都是山多田少的地方,之前的江南的奴变虽然没有在这些地方发生,但是大量的佃户被剥削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土豆番薯和六谷子虽然可以通过将大量的山地黄地滩涂利用起来,暂时缓解粮食的压力,但是这本质上还是一个土地问题。
想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向外扩张。
对于闽地而言,最方便的当属于对面的大琉球了,尤其是现在的大琉球正在快速发展,说一句日新月异都不为过,不仅分田分地,就连良种也有,如果识字的话还能进工厂,对于人员的吸纳度非常高。
而两广,则可以向安南发展,安南脱离大魏已经数百年,早已养成了民族意识的萌芽,尤其是上次脱离时的情况尤为惨烈,也让宋时不得不在这个地方多费一点心。
这次收复安南之时,也多亏了阮氏地盘之中的大量大魏商人,他们在当地经营了数十年,直接将阮氏的会安建设成了与广东区别无二的地方,汉服,广语,甚至通用的也是汉字,很难区分自己到底是在安南还是在广府。
这也让迁居安南的行动抵抗程度少了很多。
这几个地方恰好因为环境恶劣,资源稀少,必须抱团生长,所以宗族观念也最为浓厚深重。
江南之地还能发展工业农业,而沿海地区自古已有下南洋的传统。
宗族观念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对于南下的百姓而言,却是能深刻凝聚他们自我认知和团结一心抵抗本地土著的必要手段。
大量的皇城日报以赔本的形式通行全国,甚至流落南洋,为的自然就是点燃他们心中的那个种子。
而现在,已经到了种子发芽的时候。
为了不让荷兰与西班牙插手日本的事情,宋时在沿海的市舶司蚕丝、茶叶、以及瓷器交易方面给予了巨大的优惠,不过相应的也用东道主的身份从那些西洋人的手上弄到了不少的远航技术人员。
宋时来到这个世界后,很多东西发生了改变,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以另一种形式沿着原来的道路继续前进。
17世纪的安南,在大魏陷入战乱的时候,长达百年的时间之中,接收了一大批不愿归顺女真而从大魏的陆地深处迁居而来的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