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知年只觉她来得正好,沪市人嘛,四舍五入也是见过西湖的,姜奶奶描述不出来,她讲不就露馅了,正好正好。
“同学们,这是来自沪市的小杨知青,她的家乡跟诗里所说“望湖楼下水如天”的地方相距不到400里,大家鼓掌请她讲一讲好不好。”
姜奶奶从新誊了诗,搬来板凳坐在学生里面,一脸期待看着杨君梅。
杨君梅:啊!啊??
姜知年给她一个鼓励的表情,转身回屋。杨君梅硬着头皮磕磕绊绊讲了起来,好在她长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面对小孩稀奇古怪的问题也勉强能答得上来。
时间差不多,小孩注意力也不再集中,她长舒口气把讲台的位置让给姜奶奶,自己推门进了书房。她十分幽怨,低声说姜知年:“哪有你这么抓壮丁的,沪市和杭市不是一个地方的呀。”
“理解一下啦,我们都是北方人,对你们南方不熟悉的啦。”姜知年头也不抬敷衍道。
“你在干什么……啊!这是什么?”杨君梅靠坐过来,看着姜知年笔下的东西,傻眼了,这都什么东西,为什么组合在一起她看不懂,地膜是什么,辣椒嫁接?辣椒不是摘完就死了吗?辣椒树?
她是第一次在姜知年在的时候来她家,自然也是第一次进书房,她看面前满满当当的各种书,好家伙,原来学渣只有她自己!
姜知年想了想,停下笔问她:“我想在村里搭大棚,种反季蔬菜,知青里面有人了解相关的东西吗?”
杨君梅愣愣摇头,听着有点高端,她不知道,要不是白景书修了大队的拖拉机她都不知道还有知青会这种技能,她只知道黄云生做饭最好吃……
姜知年:果然是个傻孩子。
她从书架上拿了几本书,递给杨君梅让她先看着,点心也推到她手边,她得趁着这阵思路清晰把记忆中的东西先写下来。
杨君梅挠挠头,她不是很想看书……算了,总好过出去哄小孩,好在这几本都是比较流行的小说。
姜知年整理完草稿再看她,还挺认真,她盯了一会儿,杨君梅感觉到她的视线,抬起头合上书,伸了个懒腰:“你忙完啦。”
她凑过来惊奇问道:“你们这的小孩学这么深的吗?这诗我小学都没见过哎,教了能记住吗?还有还有,你讲什么浮力啊之类的,他们能听懂吗?”
“也不是,他们学什么都看我奶奶心情的,可能是今天下雨,我奶奶就想到这么一首了。听不听得懂有什么关系,他们好奇就教一教喽,别的不知道,但你讲的那些他们肯定记得牢牢的,回去还得给爹妈讲一遍。”
姜知年有点犹豫,办学的事到底没确定,要不要给她透露一下呢?
“知青点高中生是不是挺多的?对了,你是初中还是高中?”
杨君梅有点扭捏:“初中生。”她以前没觉得这学历有什么拿不出手的,但是突然发现,即便是同等学历自己跟小伙伴的差距也有点大哦。又掰指头数了数,“一、二……知青点得有一大半的是高中生。”
……算了,估计说了也没戏……而且选老师肯定优先村民的,最多和知青五五开。
“哎,你学习看着挺好的嘛,为什么不上高中呢?”
“忘了,反正都上不了大学,读不读高中也无所谓了。”初中文凭都是找校长考的,高中没关系,家里总不能连个明面上的进项都没有。再读也没前世学历高,恢复高考直接考大学就完事了。
“唉,我有点后悔了,我爸爸妈妈本来要我把高中读完再下乡的,我没听……”杨君梅很低落,人总是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为时晚矣。
“你爸妈还没联系你吗?你也没写信回去?”姜知年后来了解了她是如何下的乡,就很服气,坑爹坑娘坑自己,不愧是你啊,不过这货有这么硬气的吗?
她摇摇头:“不过我哥哥给我写信了,还寄了钱,说以后会定期给我钱的,不然怕我饿死。”她笑起来,眼底仍是失落。
“你哥寄钱你爸妈肯定知道的,再过一段时间,山里栗子、柿子这些就能吃了,到时候寄点回去跟他们服个软吧。”姜知年拍拍这傻姑娘的头,被忽悠瘸了的又何止你一人哟,“说起来,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啊,今天不上工,好无聊哦,就想来找你玩。我也真是堕落了,居然觉得上工也挺有意思的。”
看来是真无聊,不过来得正好,她看了看天色,没说别的,只找出初中课本让杨君梅翻看,等她回来。
她则趁雨小上山掏了个兔子洞,拎回来后剥皮分肉一气呵成,杨君梅看得头皮发麻、毛骨悚然,跑回屋里乖巧看书,姜知年做了微微微辣的水煮兔肉,依旧吃得她“嘶哈嘶哈”,不过也忘记了先前的残暴场面。
杨君梅:真没想到兔兔这~么好吃,剥皮什么的,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