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妃家族的祖先阿凯在国初归来,被编入包衣旗籍。其子名为安塔穆,仕至盛京佐领,并曾受太宗之委托抚养宗室遗孤,由此可知其家族在当时已经受到宫廷的宠信。安塔穆之子名为三官保,仕至盛京工部侍郎兼盛京内务府佐领掌盛京内务府关防印,实际上即是盛京内务府的负责人。①三官保已知的两位女儿均被圣祖收入后宫,年长的一位闺名为布音珠,封为贵人,年幼的一位闺名为纳兰珠,即是宜妃。宜妃之兄弟及堂兄弟有仕至副都统的道保,仕至佐领的多普库、特普库,仕至郎中的鄂普库以及仕至司库的他普库,其中鄂普库的两个女儿,一位嫁给裕王府三等侍卫广贵,他是圣祖之兄和硕裕宪亲王福全之孙;另一位嫁给谦郡王府的闲散宗室纳穆善。根据档案记载,三官保之妻在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去世,②她是否宜妃以及贵人郭络罗氏的生母则不得而知。
目前,通过对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进行整理,已经发现宜妃及其胞姊贵人郭络罗氏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的档案。在档案中,明确记载其为“拖尔弼管领盛京佐领三官保之女”③。所谓“拖尔弼管领”,即正黄旗包衣第一参领第一管领,由此可知宜妃家族原本为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是否为辛者库人则不得而知。其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时,三官保之子鄂普库向圣祖呈奏称:“受主子殊恩,令我父三官保出旗,故将我任为将军衙门笔帖式。”④由此可知,宜妃家族在康熙二十六年被抬旗,应该是抬入镶黄旗满洲。⑤这可
——————————
①谨按,盛京内务府形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在此之前,盛京内务府事务实际上是由盛京包衣佐领处理。盛京包衣佐领惯例由京旗内务府派出,属于京旗包衣缺,共有三缺,即镶黄、正黄、正白每旗一缺,并以其中一人“掌关防”,实际上即是盛京内务府事务的领衔人。宜妃家族的安塔穆、三官保、特普库均曾出任盛京包衣佐领之职。相关内容可参见停永功、关嘉录:《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述略》,《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②《奏销档》,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十九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奏销档》,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谨按,虽然内务府《奏销档》中记载三官保家族在康熙二十六年抬旗,但是根据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三官保之子特布库后来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又出任盛京镶黄旗包衣佐领。盛京包衣佐领缺为京旗包衣缺,如果三官保家族确已抬旗,似乎不方便补任此缺。对于这种情况,尚无合理解释。总而言之,目前已知的是,在世宗雍正帝即位清查诸母妃本家时,三官保家族似已不在包衣旗分之内。
能亦是后来修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时将其家族记为“镶黄旗人”之原因。①
[宫廷生活]
根据康熙朝《奏销档》记载,康熙十六年正月,圣祖挑选了一批内务府秀女,这次挑选实际是对康熙十五年十二月挑选的延续,当时已经有二十三位内务府秀女被记名。正月二十日,六十二位秀女入宫参加挑选,圣祖从中选出两位记名。②二十一日,二十五位内务府记名秀女加上从盛京和乡屯送来的几位秀女一起入宫参加挑选,圣祖从中选出九位入宫。根据后续档案记载,这九位秀女在正月二十六日入宫。③其中,宜妃即是从盛京送来的秀女之一,亦是最终中选的九位秀女之一。宜妃的秀女档案为:“盛京佐领三官保之女纳兰珠。十八岁。满洲。”④
宜妃入宫之后,是否充任过官女子,是在何时、以何情况被圣祖收为后宫主位,目前尚不清楚。康熙十六年,宜妃作为第一批得到正式册封的后宫主位,被封为嫔位,在上谕中排在七嫔的第六位,此时距离其入宫只有四个月。康熙二十年,有四位嫔被晋封为妃,宜妃即列为四妃的第二位。在此前后,宜妃共为圣祖生育三子,其中第一子允祺序齿为五阿哥,第二子允禟序齿为九阿哥,第三子允禌序齿为十一阿哥。康熙朝中后期,宜妃居住在翊坤宫,曾经抚养过数位皇子、公主。由此可知,宜妃在当时的后宫中,有着相当之地位。
根据《永宪录》记载:“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⑤由于圣祖对宜妃比较宠爱,所以宜妃在行事上可能亦有些骄纵。根据世宗的说法,在圣祖崩逝之后,“宜妃母妃,用人扶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
—————————
①此段郭络罗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郭络罗氏家谱家传并老八旗通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萧奭:《永宪录》,第87页。
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皇考未登梓宫前,仓猝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①故而被世宗申斥。
世宗即位之后,允许圣祖位下生有成年皇子的后宫主位出宫,“各随其子归养府邸”②。故而,宜妃移居至其第一子和硕恒温亲王允祺之府邸,③在那里度过晚年,于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逝,享年七十四岁。
[封谥释义]
宜妃的封号为“宜”,因为当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此封号是取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i”④。至宜妃薨逝之后的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宜妃之封号重新意译作“giyangga”⑤,意为“有理的”。
[考证?姊妹]
在以往研究中,一般均称盛京佐领三官保有两位女儿入宫,其中姐姐封为宜妃,妹妹封为贵人。但是,目前经过考证,宜妃应为贵人郭络罗氏之胞妹。
清代官方所修的《玉牒》中,宜妃与贵人郭络罗氏均只被记为“三官保之女”,并未说明谁为姊、谁为妹。民国初年张采田所著《清列朝后妃传稿》中,亦只称:“贵人郭络罗氏,三官保女,生皇子允?,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正文及所引史料均未提及长幼问题。⑥最先提出长幼次序者,是唐邦治所著《清皇室四谱》,其称:“贵人郭啰罗氏,宜妃之妹,康熙十八年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二十二年生皇子允?。”⑦其后的《清史稿》亦因循唐氏之说法,称贵人郭络罗氏为宜妃之妹。
但是,正如唐氏在《清皇室四谱》前言中所称:“惟后妃生卒,玉牒不载,故不能悉详。”⑧既然如此,唐氏得出贵人郭络罗氏为宜妃之妹的结论,是否
——————————
①《国朝宫史》卷3,上册,第17页。
②《世宗宪皇帝实录》卷40,雍正四年正月戊戌条,《清实录》,第7册,第593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上册,第209、210页。
④《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