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的墓穴和墓道里还残留着大量殉葬尸骨。殉人的程序是:一,先在椁室底部挖若干坑,分别埋入一人或一狗,人多持青铜和玉石兵器,身份是墓穴守卫者。这是商人“腰坑殉狗”葬俗的豪华版本。二,安置完这些殉人和殉狗后,再搭建椁室。三,在墓中各处摆放殉葬人,如棺椁外、墓穴内、墓穴边缘土台和墓道,甚至对墓穴填土夯筑时,也会继续埋入完整或被肢解的殉人。每座王陵的殉葬者至少有数百人,这还是被严重破坏之后的数字。
有些墓穴和墓道因装不下过多尸首,所以会只埋入人头。比如,
M1550大墓埋有243枚人头骨,北墓道摆放235枚,南墓道摆放八枚,多数都带着几节颈椎骨,发掘报告认为,这“证明当时是将人头砍下,连皮带骨地埋在夯土中"。"这些殉人的尸骨,则被埋入依附于王陵的殉葬坑群:王陵旁有成排的长方形坑,尺寸类似单人墓穴,每座坑里都密集埋有十来具无头尸骨。其他王陵也有类似现象。
在王陵区大墓中,最东端的50WGM1遭受的破坏稍轻一些,还能看出一些基本的墓葬结构。它有南北两条墓道,在王陵区属于规模较小的王级墓葬。椁室内部虽然已经被破坏,但东西二层台上的殉人基本完好:东侧葬17人,其中E9棺随葬铜戈三件,铜箧、铜爵、铜壁和铜飙各一件,以及驾驭马车的铜弓形器一件,说明这位殉人拥有自己的车马。西侧葬24人,其中W8棺随葬铜戈一件,铜鼎一件,铜觎和铜爵各两件,此外,还有玉器和各种小件铜器。发掘者推测,E9和W8分别是东西殉葬队伍的首领。
比较可见,西侧24人共随葬玉器十件,小巧的铜戈三件;东侧17人共随葬玉器五件,厚重实用的铜戈六件。西侧,人骨多腐朽;东侧,人骨多健壮,保存完好。他们可能分属墓主的两种家仆,东侧负责保卫和战斗,西侧负责家务。此外,北墓道内埋了二人、四犬和16匹马,是墓主的出行车马队。
整座墓发现殉葬者全尸45具,头骨34枚,还有犬、马、猴、鹿以及难以辨别种类的动物骨骼。该墓也在后期被破坏,这只是残存的数量。大破坏前,破坏者在50WGM1墓穴口挖了一个直径6米的破坏坑,向下直达椁室,先是洗劫了所有物品,然后点燃了棺椁,大火烧红的椁室土壁足有2厘米厚。
虽然被严重破坏,有些王陵里还是能发现一些出人意料之物,如巨大的鲸鱼骨头,看来商人与海洋一直有某种联系,只是现存的甲骨文从未记载这些,我们也就无从知晓细节了。
刚发掘完的双墓道大墓50WGM116
墓道里成排的人头,每排10个
密如繁星的人祭坑
除了王陵下葬时的殉葬者,商王每年都要祭祀历代先祖,而这需要大量人牲。
在王陵区的东半部分,有成排、密集的小型墓坑,里面填埋了多具身首分离的尸骨。1934—1935年,中央研究院的考古队在这里发掘了1221座“小墓”,其中少数是殉葬坑,多数是祭祀坑,但发掘的详细资料一直没有发表。
此后,王陵区又多次发掘出祭祀坑,如1950年、1959年、1976年、1978年,每次都发掘数十甚至上百座,加上已经钻探定位、未经发掘的700多座,累计发现祭祀坑2200座左右。直到2021年,还有新的祭祀坑陆续被发现。
1976年,在50WGM1南侧发掘出191座祭祀坑,被完全破坏、尸骨无存的有22座,局部被破坏的有21座。这次发表的信息稍微多一些,可以据此了解商代王陵祭祀的一些细节。18
一,这些祭祀坑分两种:一种南北朝向,占大多数,埋的是斩首的青年男性;另一种,东西朝向,埋的主要是全尸的青年女子和幼儿。从叠压次序来看,东西向祭祀坑要晚一些。根据坑中器物,发掘者推测,南北向坑是武丁王时期的,东西向坑是武丁的儿子祖庚和祖甲,甚至祖甲之子康辛王时期的。总的来说,这些祭祀坑的使用时间跨度近百年。
二,在甲骨卜辞中,砍头献祭多称为“伐二这是商王献祭时使用最多的方式。就发掘的南北向祭祀坑看,多数砍得颇为草率,“有些人的颈椎上还残留有下颗骨,或上颗骨。在有的下颗骨上亦可以看到刀砍的痕迹”。1959年发掘的祭祀坑也有这种现象:“人骨架……存上下颗骨,牙齿俱存,斩杀时惨状可想!”I,在砍头之前,有些人牲可能经历过虐杀:“有的骨架上肢骨或下肢骨被砍,有的人架手指被砍去,有的人架脚趾被砍去,还有的人被腰斩……M161内埋奴隶遗骨八具,头皆被砍去,而且大部分手指和脚趾被砍去。”
三,还有些人牲甚至被肢解。甲骨卜辞中有战祭,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剖腹取肠、剁开肢体的祭祀。2。此外,还有“岁”(晟)祭,甲骨文字形是用斧钺剁开肉块,也是一种肢解献祭。所以,一些祭祀坑中填满了被分尸后的残骨。比如,M141,乱骨“重叠三四层,堆积高达1米”,应当包含数十人;M137,有四具肢解后的残骨,有的骨头有刀痕,似经历过剥皮剔骨等操作,此外还有人牙四颗、狗牙五颗和猪牙三颗,发掘者推测,可能有些人牲是和猪狗一起被屠剥、烹食和献祭的。
四,在稍晚的东西向祭祀坑中,人牲主要是青年女子和幼儿,大多被捆绑活埋,很多人保持着挣扎的姿势。少数坑也混杂被斩首的男子。个别坑以埋葬器物为主,如M229,埋有大小铜鼎两件,铜斗一件,陶器两件,以及两腿被绑、俯身活埋的幼童尸骨一具。
五,上述这些祭祀坑中,只有极少数有“随葬品”,主要是一些随身佩戴的小件玉饰,如玉簪和玉鱼,说明个别人牲并非赤贫的战俘或奴隶。其中,在八名有较高级饰物的人牲中,属于早期南北向坑的两座,晚期东西向坑的六座。这样看来,好像武丁朝后用相对有些身份和财产的女性献祭的现象增加了。但这种区别未必是祭祀礼仪的变化,毕竟1976年发掘区面积和样本有限,并不能代表总体情况。
六,经统计,这191座祭祀坑共埋有尸骨1178具,但这并不是完整数字,除了有些坑被破坏,还因1976年的发掘比较仓促,统计有疏漏。2013年,考古队再次挖开了当年发掘过的三座祭祀坑(M57、M58和M208),原报告中,这三座坑分别埋有六人、八人和七人,但经过重新核对,每座坑均埋有十人。21按照这种漏计比例,1976年发掘的尸骨总数会达到1683具,减去22座完全被破坏的坑,按169座统计(包含21座被局部破坏的),则平均每座坑内大约埋葬十名人牲。此外,王陵区有些地段还没有进行探查,而且很多坑已被农业活动平毁。1976年发掘时,考古队从村民中调查得知,以往该地棉田内时常挖出成堆掩埋的人头骨。这应当是无意中挖毁的祭祀坑。
七,按位置和尺寸,1976年发掘的这191座祭祀坑可分为22组,每组代表一次单独的祭祀活动。坑数最多的一组有47座,最少的有一座。照此计算,则平均每次献祭挖坑8。7座。目前,王陵区已经发现祭祀坑约2200座,按上述规模计算,应当有253组,恰好和殷墟王陵区的使用时间接近,照此推测,王陵区大概平均每年会举行一次大型祭祀,并埋下一组祭祀坑,如此持续了约两百年。
王陵区祭祀坑内埋的并不都是人牲,还有少数“牲祭坑”。1978年,祭祀区南侧发掘出40座祭祀坑,其中,有30座埋马117匹,有五座各埋一人,还有五座埋的是各种家畜和兽类,除了猪狗牛羊,还有亚洲象、狐狸、琳猴和河狸。22牲祭坑排列严整,各种动物的摆放也非常整齐规范,甚至有种美感。其中,亚洲象很年幼,尚未长出
?。一,,1。米
1。M262。Ml3。M394。M1615。M66。M139
部分祭祀坑平面图
门齿,背部有一枚铜铃,显然是人工养殖的。在它的前方坑角,摆放的是一头幼猪,大小相对,构图感很强。由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猪狗牛羊属于商王奉献给先祖的食物,马和各种野生动物是给先祖的生活用品和玩物。比如,1976年发掘的一座坑中,就埋有一人和五只鹰,这应当是把驯鹰师和鹰都献给了先王和先妣。
砍头的认真程度
王陵大约二十年左右增加一座,祭祀坑则每年都会增加。虽然王陵中的殉人和祭祀坑中的人牲大都被砍头,但这两者间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区别。
如前所述,王陵墓穴中的人头骨多数连着几节颈椎骨,说明屠杀时有人专门负责拽住人牲的头发,使其脖子伸长受刃。
这种杀祭方式在甲骨文中有专门的字,除了“伐二还有一个字:皴,写作於学界普遍认为,该字象一人双手反缚,发辫直竖,一把斧钺正砍杀人头之形。24有些甲骨卜辞的皴,人头上方还会画一只手,写作6,表示砍头时有人用手拽着受刑人的头发。25
把头发编成束状的用途很明确,显然是为了防止人牲缩脖子。伐是用普通的戈砍头,皴则是用尊贵的钺,所以砍头的过程也更认真,有可能是由王或王后等领袖人物亲自执行。
王陵墓道中摆放着比较完整的人头,以示对刚去世的先王的尊重。这是孝子的人之常情。至于每年向历代先祖的献祭,就没有这么讲究和投入了:祭祀坑中的无头尸身,往往连带着下颗甚至上颗骨,说明每年例行的祭祀的随意性更大。
殷商的王陵祭祀对男性人牲和殉人多用斩首,甚至肢解,而女性则多能保存全尸。这背后的宗教思维可能是:男性俘虏和奴隶具有反抗能力,砍头可以使其灵魂彻底驯服;相对而言,女性奴隶和战俘则缺少攻击性,甚至也有给男性先王和诸神充当性奴之用,自然需要保存全尸。当然,性别不全是区分用途的标准,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牲(殉人),都可能被肢解、剔剥,甚至烹饪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