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翦商是什么意思 > 第32章(第2页)

第32章(第2页)

如九二爻“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意思是说,在军队中,吉利,没有灾祸,王还多次发布赏赐之命令。看来,周昌的占算曾多次得到纣王奖励。其他各爻,则都是占算作战结果的。如六三爻“师或舆尸”,是说军队可能要用车辆拉尸体,这是战败之兆;六四爻“师左次”,是说军队应当向左方运动;六五爻“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则可能是说长子指挥军队,弟子(侄子)用车拉尸体。这里的长子和弟子所指不详,有可能是周昌自己的子弟:长子有可能是指伯邑考,此时负责为纣王赶车,可能有机会指挥非商人的仆从部落武装参战;至于侄子,周昌有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可能他们的儿子也有追随周昌到殷都的,并且参加了纣王的南征,但“贞凶”,可能是说战死了。这一卦的卦辞“贞丈人,吉,无咎”,大意是说,占算老年人(可能是周昌自己)的命运,结果吉利,没有灾祸。

商族起源于东南方的夷人,甲骨文里,“夷”字写作“人”,这可能是商族还在夷人中混沌未分时的产物,但到他们建立王朝后,“夷”已经是一种很低下的族群称谓。

在发现的甲骨卜辞中,纣王曾不止一次南征夷人,信息比较多的一次发生在纣王在位第十年,按照帝乙改革过的“周祭”纪年方式,称为“帝辛十祀”。攸侯“喜、一个淮河边的小侯国(名“攸”)的国君,向商王报告说,淮南“夷(人)方”的某个首领(人方伯)叫矍的部落,最近颇不恭顺,屡次侵犯攸国,于是,纣王在龟甲占卜后,策划了这次对夷方的远征。4

1970年代,上海博物馆曾从民间征集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块未经著录的殷商末期的牛胛骨残片,文物学家沈之瑜将其释读为:“……人方伯骞率……多侯留伐人方伯……”5这块甲骨虽然上下都有缺文,但似乎亦可作为纣王伐矍的一个印证。

甲骨文中出现的地名,绝大多数难以确定具体在何地,但帝辛十祀的这次远征有点例外,地名中出现了“淮”字(《英藏》2563、《合集》36968),而它只能是代表淮河。有了这个基准点,加上部分卜辞中的年月或者干支记录,我们可以大致复原此次南征的日程和行军路线。

卜辞显示,这次南征,纣王集中了多个侯国的兵力,然后从今郑州一带渡过黄河。郑州是商朝前期的都邑,自盘庚王迁都后,黄河以南已人烟稀少,昔日商城也已变成丛林。或许多少有一些不景气的商人族邑,但原野里的农舍住的却多是从东南方搬来的夷人,虽然语言和商人可能有些差别,但比起西土羌人,还是更容易听懂些。

远征军先是抵达商地和亳地(今河南商丘市一带),然后到达淮河沿岸的攸国。借助商朝首创的文书传送体系,几个东南侯国的君长之前应该已经接到指令,带着兵力集结到了这里,并提前对夷人领地进行过侦察——有个商朝小臣为此制作了纪念战功的青铜卤,铭文云“……才(在)十月……隹子曰令望人方罂”(《集成》5417),记述的就

人方伯罂率……多侯留伐人方伯……”甲骨拓片及摹本

《集成》5417拓文

是对夷人骞部族的侦察。

《合集》38758:"人方伯……祖乙伐。”

没有发现有关具体战况的甲骨卜辞,结果应当是大捷,否则事后不会出现记功的铜器。屈原的楚辞《天问》曰:“梅伯受醯,箕子详狂。”这位“梅伯”很可能就是夷方伯骞,“受酶”则是说他被纣王剁成了肉酱(醯)。攀部族生活在淮南,东周时,这里是楚国的疆域,很可能当地人的传说里还保留了一些历史记忆,后被屈原记录了下来。

此外,殷墟还发现过一片人头骨(《合集》38758),上面有刻辞:“人方伯……祖乙伐就是说,这位夷方伯的头骨是在祭祀祖乙(可能是武乙王)时砍下来的。7但因这片头骨已被打碎,骨片残缺,难以确定头骨的主人就是矍。也有学者推测,把刻字的头骨打碎可能也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这次南征,跨越上千里,历时近一年。路上,经常见到野生水牛(兄),纣王一路都在捕猎。卜辞记载,最多的一次猎获了二十多头。

乙巳卜,在口,[贞]王田口,亡灾。[获]见廿又口,来征人方。(《合集》36501)

这次南征俘获的大量土著,自然会被带回殷都充当人牲。此时,商人内部的各族邑也都已经发展壮大,其所捕猎的战俘也会留部分给自己支配。就像刘家庄北M1046墓中的羸女A,应当就是墓主带领宗族武装参加南征的战果,颠女A被带到殷都后,可能先是给主人当了一段贴身奴婢,但主人很快病死了,她的生命也就随之结束,被作

"小臣徐犀尊”铭文拓片,《集成》5990"作册般羸”铭文拓片,《集成》944

为人牲埋进了椁内。

有很多夷人部落分布在从今山东半岛到江苏、豫南、皖北的大片地区,只灭掉一个矍部族显然还不够。卜辞显示,纣王可能还发动过一次南征,但这次保留下来的甲骨很少,远征的目的地不详。流散海外的晚商青铜器“小臣踪犀尊”的铭文(《集成》5990),也记载了这次南征:“王赐小臣除夔贝,唯王来征人方。唯王十祀又五,彤日。”文王随行南征的,很可能就是这一次。

有些贵族记功的铜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信息。“作册般赢”铭文曰:“王宜人方无秋,咸。王赏作册般贝,用作父己尊。来册。”意思是说,一位叫“无敌”的夷人首领成了商朝俘虏,被纣王“宜”和“咸”。“宜”,甲骨文字形像案板上放着切碎的肉,即剁成肉酱;咸”,甲骨文字形像钺和一张嘴,表示剁肉吃。看来,这位“无孜”和“梅伯”的下场一样,被剁成肉酱吃掉了。

开拓东南的史族

纣王发动对东南地区的战争,可能也受气候变迁的影响。

自盘庚迁殷以来,殷都已先后经历九位商王,二百余年,一直处在繁荣中,面积也在不停地膨胀。殷墟被考古学者分为四期,每一期的商人墓葬数量都会比之前一期增加一倍左右,这意味着相比盘庚-武丁时期,纣王时期的殷都人口已增长倍。

但这二百余年间,气候变冷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商族人传统的家畜是水牛二偏爱豢养的野兽是大象,且殷都气候本来就很适合这两种动物。甲骨卜辞有载,武丁王经常在殷都郊外捕猎野象。不过到殷墟晚期,卜辞中有关鬼(野生水牛)和大象的记载就很少了,亚热带野生动物正逐渐向黄河以南迁徙,家养的水牛也越来越难以存活。故而,纣王向东南方开疆拓土可能也有把王朝统治重心向南迁移的考虑。

纣王十年和十五年的南征虽然比较成功,但并未立即迁都。可能是黄河以南的欠开发程度让他有所顾虑。倘若迁都,商人需要在草野茂林中重新开辟田园,工作量远远超出当年的盘庚王;而且,现在的殷都居民要比盘庚王时期多很多倍,也比那时更安于舒适的生活。

虽然近期内无法迁都,纣王仍有必要加强对夷人地区的控制,办法仍是派出商人部族建立新的据点和侯国。在这一轮“征服东南”的运动中,殷都东南300多公里外建立了一个商人新据点——滕州前掌大。

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很多铜礼器,上面都刻有“史”字族徽。在甲骨文中,“史”是一个非常尊贵的字,写作弋,造型是手拿着一支笔,上面是一张嘴,象征用笔把口头指令记录下来。“史”最初应该是商王的贴身书记官,负责笔录王的命令并下发,后来,当边地发生战

事而商王又不能亲自前去指挥时,通常会指派一名大贵族到前线,拥有王的授权,可以用书面命令调集各部族武装,这叫“立史”,即为紧急军务而设立前线指挥部。在甲骨卜辞中,就有“立史于南”和“立史于北”的记载。(《合集》5504、5505)

前掌大史鼎铭文拓片,《集成》1081

这次纣王派往前掌大的是一个实力雄厚、战斗力很强的商人部族,他们的族长有“史”的职权,可以统筹东南夷人地区,也就是整个鲁南、苏北和皖北地区的各商人城邑。他们在前掌大定居下来后,就把“史”作为了自己的族徽。

史氏前掌大遗址,属于淮河流域,位于今山东省南部的滕州市。该遗址目前发现的建筑遗存很少,主要是一百多座墓葬:

一,有两座中字形双墓道大墓和一座单墓道甲字形墓,可称得上方国之君的级别,甚至关中老牛坡的崇国都没有这种排场。

二,殉人并不算多,上述三座大墓分别殉六人、五人和三人,此外,殉二人的有两座,殉一人的有四座。和崇国相比,这里的人殉可谓比较克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