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多少人原本想要服务百姓的,最后被逼的只能同流合污!
老朱当初观看明史之时,怎可能对此没有一个详细分析。
他紧跟着提升中下层官吏们的薪资,何尝不是一种警醒。
又想要马儿跑得快,又想要马儿不吃草,天底下就没有这样的好事。
你手中的管理者哪怕有着你这个老大压着,可你总不能二十四小时看护吧,哪怕你有着锦衣卫这样的机构各种监视,就真可以放心了?
你手中的锦衣卫又何尝不是臣子的一部分,他们的薪水如何?是不是也何其他人一样低廉,是不是也很难养活自己一家子?是不是也要想其他办法搞钱?
但凡他们需要,就一定会与其他人逐渐合流,就一定会在这方面给所有同僚们开口子,哪怕看到了也会视而不见。
后来,为何大明的皇帝们又是搞出东厂,又是搞出西厂的。
还不是他们也逐渐现锦衣卫逐渐失去了作用。
可那又如何,当你在最底层设计都出现问题之时,后续的崩塌就是一定的,时间吃一点早一点而已。
这就是为何一个制度,一个国策很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运数的原因。
这也是为何任何事都需要使用展的眼光看待的原因,与时俱进嘛,你搞一个皇明祖训,就以为可以帮助后续的皇帝搞定一切了,你想什么呢。
只能说你想多了,太过于自大了。
老朱死后,他的第一个继任者的,也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还不是第一个就不将皇明祖训放在眼里,开启了大刀阔斧的亲王消消乐游戏。
有些个口子,一开始你给人家开了,现也就那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现这一口子才是你整个企业最终走向破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明帝国这样的口子可不是一个两个。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就是给予功名者免天税这一条。
在老朱眼中,一个秀才而已,家里头有个十几二十亩土地顶天了。
在明初,也就是在他老朱手中之时,这事情还真就差不多。
一个,是老朱举行科举的次数也少,另一个则是他高压线一直在那里摆着,底下人还这不敢乱来。
可他死后呢!
‘投献’这一词汇不就立马被明出来了吗?
一个读书人考中了秀才,你就会现他的亲戚朋友们立马就回将自己名下土地寄在这个秀才公门下,给出的条件,自然也不会让秀才公白忙。
比如本来应该给大明帝国缴纳三四成的田产,只需要给秀才公一两成即可。
这一看不是大家走赚了吗!
周围的百姓一看,还可以这样,纷纷效仿啊。
只是,这些个底层百姓却不知道的是,一旦你跟随做了,这些个田地最后还能能继续属于你自己就难说了。
人家官府登记的土地拥有者,可已经转到了秀才名下,你就只是人家秀才公家里头的佃户而已了。
但凡你家中出现一点意外,这一身份多半就要被坐实。
在这个时候,你甚至于会产生一种多亏了秀才公公正,并没有趁着你家里头有事就低价购买你土地。
可你又怎么知晓,这些出来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人家秀才公刻意搞出来的,就是为了将你这些土地彻底坐实了。
你会现这些个投献者们,往往一两代人之后,真就如愿以偿的成为了秀才公佃户矣。
你或许感觉不到自己家庭因此彻底没落,可对大明帝国而言,却是税负的一代代锐减。
这事,就是后续的大明帝国皇帝们一清二楚,也无法将这一口子关闭了。
说白了,这时已经是大明帝国皇家与其雇佣的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分割。
这份利益,既然被人家拿到了手中,你就休想将之夺回去。
你确实可以解雇其中一二,甚至于通过抄家灭族的方法将这些属于这一二的臣子家族财产收上来。